这两天苏州雨一直下着没有停,裹挟着寒气提醒我添衣。入秋了的烟雨江南比她任何时候都更沉静,也更浓墨重彩。
小时的苏州巷子口总有几个姆妈、好婆拿着毛线团边打毛衣边吹牛皮,今天的青菜多少钱一斤,张家生了个7斤半的男小倌。碰上天气好的日子,会有阿爹挑着扁担来巷子里面卖糖粥,直接拿甲鱼壳、头发也能换粥喝。大米收获后的日子,还有摩托车驮着东西来爆炒米。大人从家舀了一小碗大米,带着小孩来村头,黑烟随着师傅的转圈越吹越浓,越吹约上,快转满圈了,姐姐忙着捂上妹妹的耳朵等声响,小妹还傻乎乎地要把手推下去,没等推下,就被那嘭的一声巨响懵住了脸,好一会儿才后知后觉的上前去抢姐姐手里那一大袋白白胖胖的爆炒米花。
后来城市慢慢发展,过年必逛的观前石路变成了现在的圆融久光,很多人的房子拆了变成商圈,搬去了小高层的新村或是高层的社区。住惯了自家起的大开大合的敞亮小楼房,总是不能适应坐个电梯再进到家的套屋,父亲总是把它比作鸟笼,关上了他随时能去唠嗑吃酒的步子。而我也开始工作,当重新以社会人开始审视家乡时,总会多几分思虑。
新加坡人打造了工业园区,细致地规划了城市建设,连红绿灯怎么设置不太会堵车都考虑好了;高新区也随着政府支持逐步发展。其实最赚钱的主力一直都在苏州城外,昆山、常熟、太仓、吴江、张家港,招商引资进来了世界500强巨头,外资制造大厂在一年又一年的日子里,为苏州的经济贡献了一个又一个抢眼的数字。而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不少迁了出去,而以生物医药、纳米科技、云计算等为优势的产业正在一步步在苏州城里布局,可能是国创母基金里有元禾控股的缘故,苏州也吸引了很多孵化器,创业公司入驻,哪怕是互联网行业并不是很有生机的苏州都陆陆续续地迎来了BAT的加入。中国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谁说不是呢,苏州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如今的中国城市排名里,苏州是一片风光,但实话说来,不说北上广深,与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武汉相比,苏州其实会有些黯淡。没有足够的政治地位,作为一个地级市,哪怕是经济最强的地级市,哪怕每年都和南京撕江苏第一,政治地位上的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另一个比较致命的地方就是教育资源的弱势,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补充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曲率只会越来越小。事实上,除了苏大和江苏省内部分高校毕业生将苏州列为未来生活城市之一,苏州对于其他地方的优质生源吸引力永远比不过同等位置的1.5线城市。天津有南开天大,加上北京高校辐射的优秀生源,成都重庆有电子科大、重大、川大等等,武汉和南京更是不用多说。虽然苏州好像布局上也有人大研究院、西交大研究院,中科大研究院,对外交流院校新国大、洛加大等等,但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优势来助力苏州的经济发展,更像是因为地方政策吸引来的合作项目,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让苏州的科技底蕴沉淀下来。
但你永远不能否认苏州是个非常宜居的城市,水多人软,交通布局,城市规划,民生经济潜力都挺不错,在这儿生活,压力不会特别大,出门不会特别堵,吵架都没那么多火药味。苏州人的生活是追求精致的,古时就有权贵富商圈了地,招了能工巧匠,变着法儿给自家园子雕雕刻刻,哪怕一扇窗,一道门都有个讲究,为的不过就是自己心里那点意趣。现在的苏州人的讲究更趋于平民化,有钱没钱不打紧,早上吃一碗苏氏红汤焖肉面,开始有滋有味的新一天。端午摘了艾叶染了青汁做青团,冬至得喝着桂花冬酿酒吃团子,时令季节总得尝了鲜儿才算惬意。苏绣丝绸一直还在,只是微甜的吃食更流淌在所有苏州人的血脉里。
似乎只有身在其中,才会更加忧心她的种种。苏州的烟火气,沾在这儿每个人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