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在中科院 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在中科院 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作者: 前沿新观察 | 来源:发表于2021-08-29 12:16 被阅读0次

2021年8月25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位于北京东灵山的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简称北京森林站)举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杰、副主席王维及协会相关部门、分支机构等负责人11人出席了授牌仪式。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梁红斌研究员主持授牌仪式并宣读同意设立北京森林站科普教育基地的批复。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杰向北京森林站站长张齐兵研究员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李杰在仪式致辞中指出,科普教育工作对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的强大驱动力。同时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重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素质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今后在世界的竞争性地位。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愿意与符合开展科普教育条件和有一定基础的单位一道,共建面向 21 世纪的科学教育基地。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森林站站长张齐兵研究员在仪式发言中首先感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对北京森林站科普教育活动的支持,对能够获批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感到十分荣幸。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在协会支持下积极开展高水平、多样化、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生态和科技资源优势,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科普教育基地在今后的运作中将发挥其科研野外台站的软硬件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优质的开展生态科学研究、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更好地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培养全民科学素养。基地还将面向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科普教育的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传播勇于探索、爱国奉献的科学探险精神。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将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和“双碳”目标(即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凭借自身专业科技人才力量雄厚、多学科交叉优势动员组织理事和会员集思广益、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投身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经济发展。仪式结束后,在张齐兵站长的陪同下,出席仪式的人员对北京森林站进行了考察调研。

附1: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简介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成立于1989年1月21日,是由从事和热爱科学探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爱好者及关心、支持科学探险事业的相关人士自愿组成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组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创建旨在探索和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及其发展规律,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勇于探索、崇尚科学、拼搏进取的科学探险精神,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协会主要从事包括高山、无人区、极地、海洋、洞穴、沙漠、热气球和高空(空间)、原始森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特殊地区,以及奇异珍稀动植物科学探险(科学考察),并组织开展相关学术活动、科学知识普及、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协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探险考察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1994年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面“中华大事记”1994年栏目中刻有“中国科学家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由此确立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位。1998年10月29日-12月3日,组织实施徒步穿越整个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实测大峡谷最深深度为6009米,最窄处为35米,全长504.6千米,进一步用数据证实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确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建会三十多年来,协会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步确立了在新形势下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即将科学探险、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融为一体,通过组织开展由科学家带队的亲身体验加科学普及的系列活动,使会员更好地认知自然,在体验和享受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公众户外活动注入科学内涵,提高科学素质。协会支持和鼓励青少年投身到大自然当中去,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成为爱祖国、爱科学的德智体美劳合格的接班人。

附2:北京森林站简介

北京森林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的东灵山上,处于“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在北半球选点的大断面上,并居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所选的全国东西与南北两条断面的焦点,而且具有过渡带的特征。属典型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4℃到6℃,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初步调查有植物886种,哺乳动物43种,鸟类50多种,昆虫1000多种。主要植被类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植被类型有:次生灌木 (荆条Vitex negundo, 绣线菊属Spiaea spp,山桃山杏Prunus spp, 胡枝子属Lespedeza spp)、栎树混交林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桦树林 (白桦或黑桦 Betula

dahurica,B. platyphylla)亚高山草甸(Forb meadows)。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和动植物类型,为开展研究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森林站是以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打造建设一个集长期观测、科学研究、生态服务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暖温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健康调控;(2)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抗干扰和持续利用的途径;(3)暖温带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及恢复途径和人工优化生态系统重建;(4)全球变化对暖温带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影响。

北京森林站拥有了5个CENR永久性监测样地(包括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综合观测场,白桦林、辽东栎林、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等4个辅助观测场),还建立了一系列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大型监测样地(包括5公顷样地、20公顷样地和4个1公顷的卫星样地),这些样地积累了多年的动态数据,为研究暖温带森林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站在门头沟清水镇梨园岭村还设有大约200公顷试验场(包括了3公顷固定样地4块,鼠类监测样地16块),主要用于种子雨、种子库、鼠类群落及鼠-种子关系监测,探讨动植物互作网络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机制。此外,台站还在东灵山地区设立了10个山体的海拔梯度样带,收集了每条样带的地形、气象、土壤、植物群落、植物种群、植物叶片、蚂蚁昆虫、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的数据(每5年调查一次),通过Multiple-scale & Cross-scale的研究方式提供一套系统认识山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方法;基于多类群整合研究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与协同演化机制提供途径。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台站建设有3种森林类型的施肥实验平台、1套辽东栎成熟林野外大型穿透雨转移控制实验平台、9个开顶人工气候温室、6个人工气候箱等。(编辑/徐邦成 图文提供/丁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在中科院 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bw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