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影片也有其成功的诀窍。所以迪斯尼的故事都有个英勇诞生,为了一个目标走上征程,一路打怪最后成功的套路。国外的编剧软件可以通过大数据测试观众的观看反馈,然后决定剧情的节奏和走向。这些都说明电影故事调动人的情绪也是有科学规律的。
影片属于哪个类型,有几条故事线,怎样设置故事的起伏转折,必定要有反派制造困难,有小人物耍宝调动气氛……这都是一般规律。但是其中最难的是每个情节的推敲,以及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比如这次国庆上映的《姜子牙》形成评论两极化:一派认为故事乱编,内容莫名其妙,视觉有些恐怖,想要传达宏大主题却干巴巴只喊口号。另一派认为故事具有哲理,人物具有反叛精神,说评价不好的人是欣赏水平低。
这么矛盾的问题存在几点心理学解释:第一就是完型心理。故事有没有形成圆满的闭环,中间有意设设置的空白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和激发观众的联想,但是如果疏漏之处太多或太大,导致观众无法衔接剧情,就是编剧的问题了。第二是期待心理。观众的满意度和事先的期待成反比。观看哪吒的时候,大家对国产电影期待不高,所以一看就感到惊艳。姜子牙也是因为和哪吒深度绑定,导致观众的期待更高,结果却让人不够满意。第三是有微妙差异的熟悉感。回想电影哪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在哪吒原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差异感,例如反叛的黑眼圈造型,魔丸的设定,以及对哪吒父母的价值观进行了贴合现代观众的重塑,因此熟悉又差异化的剧情一下拉近了观众的好感度。而电影姜子牙大家本来以为要塑造一个中国的封神宇宙,结果除了片头的二维背景介绍了一下武王伐纣的故事之外,后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完全虚构,和原来的故事扯不上半点关系,甚至还把大众观念中的善恶主体倒置了,因此让观众难以接受。貌合神离的改编加上没讲清楚的故事,自相矛盾的剧情设定,以及空讲道理的宏大主旨让观众难以沉浸其中。
所以电影叙事也能体现出设计心理学,需要根据用户体验分析其痛点和痒点,满足相应的观影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