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31

2018-12-31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09:41 被阅读0次

天二、慈愍所緣(分三科) 地一、徵

【云何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六。第一科是「尋思義」,分兩科。第一科「顯相」。

地二、釋(分六科) 玄一、尋思義(分二科) 黃一、顯相

【謂依慈愍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樂意樂,於諸有情作意、與樂,發起勝解:是慈愍相。】

  這個文和前面文一樣,這是慈愍和不淨對換。「依慈愍心」,佛說的那個「正法」,殊勝的「正法」。你能「聽聞受持」的力量,所以你心裡面有這個力量。「由欲利益安樂意樂」,你心裡面發動想要「利益」眾生、想要「安樂」眾生,你心裡面想要對眾生有「利益」心、對眾生有「安樂」心。這個「利益」,指現在說;「安樂」指未來說。「於諸有情作意」,你對於這個一切有情,你心裡面你自己主動的這樣子思惟。「與樂」,我想要給他們「安樂」、給他們「利益」,你發起這樣有力量的觀察,「發起勝解」。「是慈愍相」,這叫做「慈愍相」。

黃二、結名

【若能如是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義。】

  「若能如是解了其義」這第二科「結名」,前面是「顯相」。這第二科「若能如是」,你若能這樣子「解了其義」,明白佛所說的慈愍觀的意義。「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義」:這「義」,就是慈愍觀這個法門的意義,就是「由欲利益安樂意樂,於諸有情作意、與樂,發起勝解」,就是這樣意思。

玄二、尋思事(分二科) 黃一、舉品(分二科) 宇一、唯外攝

【彼既如是解了義已;復能思擇:此為親品、此為怨品、此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續之所攝故;於中發起外事勝解。】

  「彼既如是解了義已;復能思擇:此為親品、此為怨品、此中庸品」:下面第二科「尋思事」,這裡分兩科。第一科「舉品」,分兩科。第一個「唯外攝」。

  「彼既如是解了義已;復能思擇:此為親品」,你還能夠認識這個人是我的父母、師長、是我的親愛的人。「此為怨品」,這個人專是搞來傷害我的人,是怨家。「此為中庸品」,這個人也不是親,也不是怨,是「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續之所攝故」,這三品人都是另外有生命體「所攝」,不是我的生命體,是另外的生命體「所攝」。「於中發起外事勝解」,你就知道這是另外的一個生命體,你有這樣認識。

宇二、通內外

【又若親品,名為內事;怨中庸品,名為外事。】

  把三品分成兩種。「親品」,是「內」。「怨」品、「中庸品」,是「外事」。

黃二、結名

【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事。】

  這是思惟「事」。這「義」和「事」,這兩種說完了。

玄三、尋思相(分二科) 黃一、自相(分二科) 宇一、顯義(分二科) 宙一、標

【復能思擇如是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願彼得樂。】

  這是「尋思相」,分兩科。第一科尋思「自相」,分兩科。第一科「顯義」。第一科是「標」。「復能思擇」,說這位禪師他內心裡面這樣思惟。「如是三品」,這樣子一共有這「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人有三品人:一個是有苦,一個是有樂,一個是無苦無樂。無苦無樂的人,他心裡面就想要求樂,那麼這個禪師在禪定裡面這樣思惟:這個無苦無樂的人,他希求得到安樂的話呢。「願彼得樂」,你在禪定裡面發動這樣心,希望他能夠得到安樂,能滿所願。這是一個「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三品差別」。

宙二、釋(分三科) 洪一、三品差別

【今於此中有饒益相,名為親品;不饒益相,名為怨品;俱相違相,名中庸品。】

  這是「有饒益相」,這個有「親品」的人,當然他內心裡面願意我的父母得到安樂,「饒益」他。「不饒益相,名為怨品」,這人的習慣是這樣子的,不歡喜他好,希望他倒楣才好,這「不饒益相」就是「怨品」。「俱相違相」,那就是「中庸品」。這是按照一般的分別心來說。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一一四頁:

《有饒益相名為親品等者:從彼獲得利益安樂,是名有饒益相。從彼遭受逼迫損惱是名不饒益相。此中義顯實無有情三品可得,唯於其中假想施設謂為親品、怨、中庸品,故作是釋。》

  「有饒益相名為親品等者:從彼獲得利益安樂,是名有饒益相。從彼遭受逼迫損惱是名不饒益相」,這又一個意思。我從他那裡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安樂」,那這個人對我「有饒益相」。「從彼遭受逼迫損惱」,我從他那裡受過他的苦頭,他逼迫過我,傷害過我,那就是「不饒益相」。「此中義顯實無有情三品可得,唯於其中假想施設謂為親品、怨、中庸品,故作是釋。」是這樣意思。
(2018.12.3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di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