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看武志红老师的新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和以往不同,这是我看的最慢最慢的一次,几乎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话都反复去看,去思考,借由他的思路,不断的回顾自己,从中得到属于我的启发。
在这体验的过程中有感动欣喜的泪,也有阵阵袭来的恐慌和不安,我像一只鱼随着书中的文字深深潜入了自己的海底,进入过去的现场,体验,体验,体验。我寻得了宝藏,如获至宝。它们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宝石,因为我的看见而终于浮出海底。又好像孩子委屈过后的眼神,颗颗泪珠晶莹剔透,却已经和妈妈和解。
一个吃货的自白重复体验,是为了疗愈。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立刻问自己,我在重复体验什么?答案立刻浮现,减肥,反弹,减肥……自我记事以来,好像“胖”这个词儿就一直萦绕着我,不对,更准确的是“吃”这个词儿。
很小的时候,家里人总会说,你看倩倩吃饭多省心,从不挑食,给啥吃啥!吃的又快又好。再大一点,家里人总会有意无意的说,倩倩,少吃点,看你胖的,还吃。很多人都说当一个吃货意识到要减肥,从此他就不再是一个快乐的胖子了。这十几年来从最开始的跳健身操减肥,到健身房私教,到营养素,代餐、慢食等等等等等等,每一次我都以为自己找到了更好的,更正确的减肥方法,每一次都感叹“我终于和食物和解了!”、“我终于和身体和解了”,而反弹就像一个魔咒一样慢慢袭来,我心里总有一个小怪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张牙舞爪的出来捣乱,然后冷笑着离开。
重复体验的的价值
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他发现,孩子会把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玩具再得到,其实是不断的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离开的创伤。
一:妈妈时不时离开,是孩子不能控制的,是妈妈在主导,而孩子扔玩具时,是孩子在主导。他们用这种方式,将不能控制的创伤,变成了自己能部分控制的创伤。
这一点我反复看了很久,反弹这件事情,看似不是我想要的,其实都是自己在主导。回顾自己的几次减肥经历,我都会有一种感觉,只要我想瘦,呵呵呵,就一定能瘦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哪次不是20斤以上的成绩,我在反弹这件事儿上重复体验着控制。
二:当不断体验这个创伤时,我们对创伤的耐受度可能会提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瘦下来,虽然身心美好,无限得瑟享受,我总是可以轻松的去破坏它,耐受度高啊!再来一次又何妨?
三:在新的重复中,新的可能性增大,而去疗愈这部分旧伤。
在一次又一次的减肥过程中,我确实如一个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学会了太多太多,一直到后来我接触营养学,学习中医,明白了减肥这件事根本就不是“少吃多动”这么简单粗暴的事情,我们的身体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创造,充满了智慧。当我们身心愉悦,一切行为都是很自然的发生,脂肪也不应该被视为坏东西,它用尽全力保护着我们,甚至包裹着毒素存贮在脏器旁,只为了毒素不要直接伤害我们。我学习了大量的肠道菌群知识,去仔细研究我们的消化过程,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细嚼慢咽,并从中受益。这都是新的体验带给我的礼物。
我曾经在运动减肥反弹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无法以一个痛苦的方式达到美好的结果”,纵然我对好身材有多么的渴求,也无法用身体抗拒的方式去达到一个美好的结果。哦,原来是这样,所以我只要以身体舒服的方式去减肥就可以啊。今年8月,在没有任何运动的情况下,我又一次成功减掉了27斤,我的身体无比的轻松自在,然后呢?然后呢?我偶尔还能感受到,那个小怪兽就好像蹲在角落里的孩子:是的,你成功了。我呢?
一个吃货的自白我真的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想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是什么。每当我减肥成功穿上那些我喜欢的裙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自信充满欢乐的眼神,我对自己说,记住这种感觉!太美好了!然后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去破坏这种美好,以前我理解成女人的情绪化进食,可是很多时候并没有任何情绪,这种无缘无故的破坏欲到底从何而来?
1月份从海南休假回来以后,整个人的身心状况都特别好,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这种破坏的念头层出不穷,我感觉饮食似乎又要失控了,可是我明明没有在控制啊!我真的真的真的在吃身体喜欢的食物,并且身体也很舒服,我在听身体的声音啊。
这种内在的混乱和恐慌真的足以吞噬一个人,我想了想以往的反弹经历,跟这次一模一样。好吧,我又要开始体验反弹这件事。乱吃乱喝了几天之后,结束了几天的大扫除,我第一次拿出心经来抄写,抄完以后我给自己煮了一碗小米粥。这个毫无意识的行为,让我停下来了。
口欲期,吃货的起源。
“婴儿最初与妈妈乳房的关系,是婴儿和外部世界的原始关系。一个特别爱吃的人,有可能是固在了口欲期。”看到书里这段话的时候我想起,我妈在我出生的第几天因为琐事跟我爸大吵了一架,回了奶,80年代有没有奶粉?我不知道。后来家人无意中说起,你啊,是吃芋头长大的。好吧,我应该是一个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宝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武老师书中提到了很多心理咨询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回忆过去记忆很深的场景去体验当时的情绪,由此引发了什么样的念想,也就是“现象场”。书中提到了一个很精彩的案例。一个2岁的孩子特别贪食,好像永远吃不饱,什么都往肚子里塞。武老师建议妈妈去观察孩子吃东西时的样子,去体会他的感受。每天吃饭的点,坐在孩子的位置上,想象你进入孩子小小的身体,用孩子的状态去吃饭,看看体会到什么样的感觉?
妈妈这样去做了,她的体验非常复杂,然后明白了,这可能和这一年多来多次搬家有关,从孩子七八个月开始,他们搬了五六次家。孩子3岁以前需要稳定的养育环境,频繁的搬家无疑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神奇的是,自从妈妈体验到这些,孩子的贪食症消失了。有些伤痛,只是为了被看见,看见即疗愈。
当时看完这个案例我并没有很快想起在吃这件事上,我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场景,隔天在武老师的微博上,我看到他转发了一个读者的复盘,给我很多感动。
一个吃货的自白于是我决定勇敢的回到现场。我闭上眼睛,出现了两个场景。
场景一:小小的我,坐在餐桌前,桌上放的是一碗方便面,我满心欢喜的拿起筷子,挑起来发现下面竟然是满满一碗泡饭。我愤怒地看向远处的过道里,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喂弟弟吃饭,奶奶夹起长长的面条,弟弟仰着脸。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包方便面确实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美味。多子女家庭中,我一直是那个听话又懂事的角色,这个孩子纵然有那么多不满足和愤怒,都压抑在心里了。我可以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在,主角是我儿子,他一定会生气的推开碗,嚎啕大哭:为什么不全是面条!你为什么要骗我!
场景二:妈妈炒了一盘芹菜肉丝,我跑到厨房偷嘴,把大部分肉丝都吃光了,为了不被看出来,我又吃掉了好多芹菜。结果自然是被妈妈臭骂了一顿,我因为被识破而感到愤怒。
这两个场景是我能回忆起来的关于“吃”这件事最真实的体验,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片段,比如用筷子比划着和我哥分火腿肠吃。所以我记忆中很多关于食物的体验,是匮乏感、是不满足,更多是愤怒。发现了这个点,我的眼泪哗啦啦流着。
所以我现在可以解释了,那个毫无缘由行为背后是什么了,是愤怒。是一直未被看见的情绪。这一路不断的向上追溯,现在总算是又接近了本源一些。正如唐一杰老师在讲经络时提到的观点,所有的疾病都是潜意识的投射,肥胖亦是。
一个吃货的自白很多时候我们家的冰箱基本是空的,有时候我去超市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填满以后,任由腐烂再扔掉,很多时候朋友来玩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零食,朋友走后我看着一堆一堆的食物想,怎么办?怎么处理?经常全部送去婆婆家或者送给阿姨。
跟老苗分手后我有过一段短暂的感情,我现在唯一能回忆起来的场景是,有天我满心欢喜做了晚饭,那个男人拿着筷子,用手腕扒拉着那盘土豆丝炒肉,说“这是什么搭配,你们苏北女人真有创意啊。”我估计分手的种子就是从那时候种下的。而婚后我也经常因为老苗抱怨我偶尔做饭失手而生气。老苗最喜欢看我狼吞虎咽享受美食的样子,每看到我因为减肥不吃晚饭或者吃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时老苗总会特别生气。我经常说,都怨你!跟你在一起就胖!现在看来,正是老苗满足了我内心那个愤怒的小孩,在他这里可以尽情的占有,充分得到满足。
关于口欲期的固着要去如何解决呢?慢下来。慢下来你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是你喜欢的,慢下来才能体会到食物本身应有的味道和质地,慢下来才能真正去回应那个愤怒的孩子。
此刻再看到这句话我笑了,我确实太清楚细嚼慢咽对于身心的好处,但曾经求慢而不得,现在又要重新体会了。很神奇,也就是这几天我刻意体会着慢,同时放下那些评判,什么吃多了吃少了,这个该吃那个不该吃,这个点可以吃那个点不能吃了。生日的那晚我和老苗品着美酒,一口一口享受着食物最真实的样子,真的是几次想落泪,这种感觉太奇妙了。虽然现在我还没法淡定的说,我真的真的和食物和解了,但此刻我是幸福的。
一个吃货的自白一切被看见的,转化成积极的生命力量,一切未被看见的,则是无法被操控的力量,因为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向内看,再向内看,不要再去害怕伤痛和痛苦,慢慢读懂自己生命中的隐喻,那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神秘大礼包。感恩!
一个吃货的自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