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直在看张爱玲的小说,看完了的,无一不是悲剧,即使倾城之恋有着还算安定的结局,但因为是接触张爱玲的第一本,倒没有多少感慨,反倒越往后读越觉着,明明很多部是比倾城之恋要有趣有看头的,偏偏它的名气大了许多。连环记,今锁记,读得多了,渐渐觉着张爱玲确实不枉她的名气,猜度人性到那样精准,个个人不过是被悲情的社会激发了他人性的弱点。
读《小艾》时,简直是担惊受怕,看灌了张对于人性的毫不留情,每每为了小艾的命运而担忧,每当她的生活有所好转,都怕张给她致命的一击,她告诉金槐她的悲催遭遇,我担心金槐介意她的不洁,从此断了她的爱情和婚姻;她要结婚时,又怕生出事端,不到这桩婚事稳定,一点都不敢确认这个事实,总觉得中途要出什么事情来毁了她全部的生活。结婚后担忧婆婆冷眼看她,金槐外出打工,我怕她被负弃,最后她病情复发,我怕她就此死去 。直至小说在她们一步步走向美好新生活的时候停止,心里的一口气终于可以舒展,仿佛这结局是美好的,她余下的一生都会是美好的,但难道不是吗?她终于可以没有担忧地迎来她的美好生活,以后的生活的确是会有很多困苦,但张给了她希望,美好的希望。
看了这个故事才知道,那个年代不只有我们整天意淫的富贵生活,一样有错综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张爱玲似乎把自己的人格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那个爱嗑瓜子、不敢当面说仆人的五太太,另一半是小艾,家庭、执念、苦难、大病、真实。其中有个记忆很深刻的画面,就是小艾一个人在家的那天晚上,先是把火炉的清干净了,然后给水仙包上红纸:
“快过年了,桌上的一盆水仙花照例每一枝都要裹上红纸。她拿起见到,把那红纸剪出来,匝在水仙花梗子上,再用一点浆糊粘上。房间里德灯光很暗,这城市的电灯永远电力不足,是一种昏昏的红黄色。窗外的西北风呜呜吼着,那雕花的窗棂吹得格格地响。”
这是最有感觉的一段。照旧是张爱玲式的红黄色、冷风、雕花的窗棂。家里人都出去了,只有小艾一人在家里做事,她觉得这就像她自己的家一样。
曾经体验过上海夜晚老弄堂的冷风。虽然没有雕花的窗棂,没有古旧的电灯,但却是一样的昏黄和萧瑟。一条长长的弄堂只有一家夜宵摊在做生意,也是那种红黄的灯光。老板娘笑着在炒菜,白色的烟气被冷风吹着。有两三张老旧油腻的桌子和散落的板凳,却没几个人坐下。老头们穿着棉衣站在那儿吃,炒面、炒青菜,一面吃着一面跟老板娘聊天,笑的时候嘴里也冒出热气。但是很安静。
似乎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而《小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真实感。没有那么多善良的高亢的温柔的情意绵绵的,人生、家庭都在苦日子里,而非你想象的那么梦幻。人会变、婚姻也没有那么浪漫、家庭关系更是难做,不是一个日本式的微笑和坚持就可以过去的。苦虽苦,但日子还是要过的,没有乐观主义,人也可以活下去,这样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