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整理出12本书,《身体知道答案》是10年前买的,翻看书页都有些泛黄了。
这类书籍以前我看了不少,因为自己有许多慢性疾病。我感觉通过中医点穴调理,学习心理学自我成长,身体越来越好,不再需要身体替我表达情绪。
心理学书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看也看不完。以前看着看着就焦虑了,感觉会的太少,有一种紧迫感。尤其身边的学习心理学的朋友都在奋发图强。
当我做了150小时的精神分析自我成长以后,三年多每周一次。
最初我的改变确实很大,认识我的家长和朋友,说我舒展了很多。后来我越来越贪心,想找到一种灵魂自由的感觉。
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最大的优点就是会共情,提供情绪价值,让人有种被支持,被爱的感觉。
我确实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这些。
慢慢地,我感觉,就算糖再好吃,也有吃腻的一天。一个人一直被支持,被共情,支持多了就看不见自己的盲点,容易有执念。我想也是物极必反吧!
因为我想从事心理咨询的行业,所以体验时间长了些。
后来,我开始和另一位老师一对一的学习儒释道文化,200多小时。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打开了,由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慢慢地拥有的辨证思维。
这时的我感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改变了,格局打开了以前认为是跨不过去的坎,觉得不值得一提。
那时,我想拥有一种轻松自在的生命状态。
42岁以前自己一直想多挣一些钱,最好每月过万。这个目标支撑我很多年,后来我完成了目标。但是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双减来了。
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让我痛苦了两年。
静下心来,我想了想挣到一万元的那一年,我活得一点也不松弛,也没有理想中的自由感。
43岁时,我为了不受收入锐减带来的痛苦,开始极简生活,践行断舍离,慢慢地发现,我并不需要那么多钱也可以获得自由。
43岁那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之前一直在追求物质的路上。之后更多的是关注内心。我发现自己的灵魂有自由的感觉了,也找到了松弛的状态。
我懂得了“道”“术”的区别。
如果一直研究“术”层面的书籍,那么永远也学习不完。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道德经》。“少则得,多则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要得太多,不懂适可而止,让人迷失自我,不能获得松弛感。
以往我觉得我拥有了书籍就拥有知识。
我记得《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上写着,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时要保持中立。
我当时很困惑如何保持中立,书上没有答案。
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拥有辨证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深入骨髓,达到知行合一才能相对的做到中立。
那么这种思维怎样获得,只有在《道德经》上找答案。这本书讲的就是“道”。
我慢慢地发现,学习心理学最终目标是修心。
那么修心就需要学习经典。
我打算舍弃一些书籍。让自己静下心来,深度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