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为孩子选书阅读,不要叫孩子随意阅读。选书的原则有很多,我认为文如其人是主要的原则之一,尤其对小孩子而言。
曾经谈过文如其人这个话题。现在又来谈文如其人,可以叫做再谈。即使是再谈,仍有不深不透的感觉。但是有些话又憋不住总想说一说。
一次,朋友问我,老师要求孩子读课外书,有用吗?那么多的书读什么书,没看出来有什么好处。
读书有没有用反映了阅读的价值取向。近些年来,教育的功利色彩在一些人眼里越来越重。这种功利目标直接应对考试。对考试有用的书就读,没有用就不读。就像是体育锻炼一样,锻炼的项目就是体育考试的项目,其他的一概不训练。
读书重要,但盲目得读书有风险。孩子一旦读到不适合的书又有危险。这就需要父母正确指导孩子或帮助孩子选书阅读。选好书能够保证读到适合孩子的书,还有助于孩子成长。
阅读课外书对于孩子的知识积累、分析事物正误能力培养、丰富语言和提高表达能力、陶冶情操等,都是十分有益处的。哪怕读了很多书,没有记住多少内容,也是大有益处的。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作者将自己的智慧沉淀成文字,再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出去,供读者阅读。对于作者而言有优秀作品诞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对于学习者阅读是学习的必经之路。阅读,并且多读书,必定受益终生。
那么多的书,读什么书好。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要问的问题。值得孩子阅读的书实在太多了,阅读什么书,是所有关心孩子阅读人都想知道的。归纳一下读什么书的意见,有四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阅读就是要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读书。真正读书,才能展卷有益。当然,不健康书是不能读的。二是在有定论的书籍中选择要阅读的书。这部分书,有的是孩子感兴趣的,有的不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但是尽管不感兴趣也得阅读。如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中的图书。这部分图书不仅对孩子发展大有好处,可能还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带有“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有定论的图书还包括已被文学史肯定的图书。三是读“难懂的书”。意思是有些书孩子不愿意阅读,趣味性不强,读起来也难懂。这部分书也应该认真阅读,恰恰这些书对孩子学习和成长是有帮助的。四是读“无用的书”。有的书可能暂时对考试没有什么直接作用,也应该阅读,这就是博览群书。博览群书,必定受益。
在信息化时代,除了阅读文本图书,还应该阅读电子书,以及报刊杂志等。
那么多的书,读什么书好。这又是个选书问题。孩子读一本好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励志奋斗,可能有益终生。孩子一旦读了一本“渣书”,不仅学不到知识,还将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意志颓废,污染灵魂,有损身心健康。孩子有鉴赏能力不高、可塑性强等特点。
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应该做到:重视书的内容,不要看重书的装帧。有的书封面设计的非常诱人,而书的质量却不是很高的,这样的书不能选。不要重视书的题目,要看书的内容是否有益健康。有的书名字特别赶时髦,迎合读者,但是内容对于孩子来讲是不适合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不要看重广告宣传,有的广告就是在炒作,仍然要看是否适合孩子阅读,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需要。
选书还要看作者的做人和道德,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要通过各种媒体和介绍了解作者做人和道德,尽管这样可能也很难了解到。那就要重点了解书的内容。作者和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读书时更好的理解书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倾向于“文如其人”选书的做法。我国的理论界大多认同文如其人。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其意是说文学作品源于心。“志”,就是人的主观的表达。《论语•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认为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给后世。但是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写得很好,理论上讲修养、讲道德,也说得蛮像样的,却不一定有很好的修养德行。最好的图书应该是“有德者”,又是“有言者”。有高尚道德情操,写出对孩子有良好教育的书。
选书和读书是有联系的。选对了书有利于孩子读书,有利于理解书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说过,古语说:“文如其人”,这是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要看写文章的人的思想、立场、作风怎样。如果作者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么所写的文章也就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鲜明性。郭沫若先生的论述给我的启发很大,既然如此,我们在给小孩子选书的时候,就应考虑内容合不合适,同时,还要尽量了解作家的人怎么样。知其人,读其文。了解了作家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理解所读的书。在这方面《孟子•万章下》有一段论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小说家是这样,理论家也是这样的。理论家的观点、思想同样也是受自己的道德、经历、修养和意识影响的。这些影响的表现形式往往反应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中。什么人,写什么文。作为文字工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要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传递到各个地方,传递出去的信息一旦被人接收到了就是一种教育。以此,每一个作者都要面对读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读者和社会负责。这大概就是责任感。每一个读者,尤其是小孩子父母要帮助其选书阅读。
无论选择哪种图书阅读,都要在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鉴赏力。这里的指导包括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也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选书,在选书中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害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孩子选书的方法。有利于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选择图书是对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是应该的。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勤奋好学,虽然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大师。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图书馆有这部书,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选择图书是对的,但不一定要强调孩子读书的年龄与适合读者的图书年龄严格对应。因为孩子阅读的书目不是教材。为孩子选书,必须教育孩子选择正规出版的书,严谨选择盗版图书。
有个成语叫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现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读什么书?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读,也可以为了丰富知识选读。读谁的书,选书的时候“文如其人”这一句话应该成为重要参考,要尽量了解作者的人品好坏与风格特点。古代文如其人的观点还有很多,如“文如其为人”,“诗品出于人品”,“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国外持有“文如其人”的观点也大有人在。别林斯基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风格里表现着整个的人,风格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这些说明不可改变的一个事实,就是言为心声的心理现象。
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经历有利于理解作品。这就像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老师总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一样。不了解这些,仅就作品理解作品很容易出现片面理解现象。当然,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到图书馆查阅文学史或作者的传记的习惯,了解作者和其作品在文学史中价值,还可以到互联网上查找关于作者的介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品的价值,有助于孩子阅读和理解图书。有的时候作者的情况无法了解,那就暂时不去了解,关键看书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孩子读书,不同于成年人。文如其人,既是选择图书的需要,也是阅读图书的需要。
二O一八年五月十六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