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文镜和李卫的异同
近日看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其中的田文镜和李卫都是不遗余力地在各自辖区推行雍正的新政,因此深得雍正信任和支持。但李卫是一呼百应,众人帮扶,领导满意,大家齐乐,因此步步高升。田文镜却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一个孤臣,下属虚与委蛇,同事剑拔弩张,而百姓流离失所,也怨声载道,不念他的好,除了雍正,没有人赞同他,可谓身处水深火热中。
为什么呢?
二、原因分析
按照书中的描述,田文镜和李卫都是清官,都是一心为公,没有私心,都累得吐血,而且,两个人的任务,都是推行并不得人心的新政(甚至雍正的儿子也不认同,刚上任就全盘推翻了)。
但为什么田文镜就四面楚歌,而李卫却是一呼百应呢?
还是那句老话: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
先看田文镜,他身边几乎没有支持他的人,也就是说,他连帮手都没有,那肯定累得像头驴,还受排挤了。但为什么他身边的人不支持呢?
一言以蔽之,他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不尊重人。比如身边的师爷,他给的钱少,又不允许收黑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想清贫的,师爷们就会故意留漏洞,暗地拿回扣,自然不卖力帮他。他对下属,要求严苛,动辄声色俱厉,不但活多、活重,按他的要求,还会得罪人,还没钱!怎么会用心完成他安排的事?就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的师爷和下属都不帮他,逮着机会还会给他一刀。而与他平级的同事,在不同意他的做法时,他并不试图说服,而是用手中的权力强压,并认为对方怀有私心而向皇帝告状。而同事也会针锋相对,跟他对着干。比如科考罢考案,本来这是对他的抗议,他应该反思,却强硬地要严办闹事的考生。这会毁了这些考生的前途的,他却毫不怜惜!还有李绂遇到的那个有才华的考人,就因为姓氏不好,就除名,还美其名曰“把名额让给他人”!他以为自己做得对,实际上却牺牲了一个人才!
而新政的最终目的,应该还是为了百姓吧?但他却让河南百姓四处流浪,无家可归,他还认为,这只是暂时的,过了这个过渡阶段,就会好起来。但是,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却是灾难!还有修河堤,确实用长条盘石比较坚固,但修堤的人,没有累死也是半死了,待遇也不好,政绩却是他的!
田文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以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而李卫呢?则“狡猾”得多,避开了他人的利益,尤其是身边人的利益。他虽然取消了官员用来发财的火耗银,但利用江苏色情业发达的优势,对色情业收重税,用以建养廉银,分配的时候,也进行了分类,油水大的少分,油水小的或没油水的多分,大家都其乐融融,下属的利益并没有因推行新政而受到侵犯,而是换了一种发财的来源而已,谁也不得罪,跟着他干,又能建立业绩,得到升官的机会,谁会不跟着他卖力地干?还有百姓,他的新政并没有动百姓的奶酪,政府通过新政得到更多的银子之后,他再返出来一部分周济穷人。如他存放了黄河水漫出来的田,放到价高(其实是正常市价)时卖,大家也不吃亏,但政府得到更多的钱之后,他就可以做很多事,如他建了常年供应的施粥棚。还有,河南考生罢考,根本原因就是不理解田文镜推行的新政,他的同事劝他放下身份解释一下,田文镜却放不下身份,认为那些考生是犯罪,一定要用刑法处置,用不着解释,但让后来成为了乾隆皇帝的弘历反感万分。而李卫则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将新政编成各种便于传唱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传诵,如通过戏剧表演、有奖猜谜等形式,既宣传了新政,又让广大百姓丰富了精神和物质生活,皆大欢喜,花钱又不多。弘历对此作法非常欣赏,并写密折为他请功。李卫虽然没有读过书,不是科班出身,但做事靠的是“措施”,并不是诗词歌赋,他不夺人利益,还给人利益,方法有效,因此下边的人都是服他的。对于尊重人,李卫也远胜田文镜,有一个地方官不执行李卫的措施,却也不解释,李卫就在宴请弘历的家宴上,当众质问那人,结果那个人解释得挺有道理,且确实是从大局着眼,李卫马上道歉,待以上宾,那人就非常感动。
李卫采用的方法并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三、总结
虽然田文镜和李卫一样清廉,一个四面楚歌,一个一呼百应,同样的封疆大吏,一个难受,一个舒心。根本原因,即是田文镜动了他人的奶酪,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且不尊重人。而李卫则聪明地避开了雍正新政对士绅阶层的损害,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维护了他人的利益。
从本质上来看,田文镜的方法是“堵”,是逆势而为,落得群起而攻之;而李卫则是“疏”,顺势而行,众人抱团互助。
田文镜死时,河南全境当成过节,放鞭炮庆祝,何其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