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你就赢了
敲下这个题目,是我正在看丁立梅老师的大作《遇见》,她的作品文字精练、不拖拉,不啰嗦,没有多余的字,隽永、富有哲理,她的国学底蕴尤其厚实,文章中常常妙用宋词,堪称一绝,曾一口气读完《丁立梅散文精选》与《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酣畅淋漓。说心里话,我非常喜欢看近当代中外名家所写的散文,曾一口气买来了巴金、季羡林、王泉根、培根、爱默生等二十多位名家作品潜心品读,它既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又能习得写作技巧。巴金说:“教我写散文的启蒙老师是中国的作品”。他进一步阐述:“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了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但站在教师这个职业去看必须要进行专业阅读,我就没有做到,我虽喜欢看书,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却没看几本,更缺乏专业的经典阅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理论专著只听其名,而没与之深交,写起教育教学文章就没有深度,更谈不上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平时也极少动笔写教育教学论文,始终,只是写一写教学随笔与教育故事。没有高质量的输入,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专业性地文章呢?
阅读不是目的,吸收才是目的。郝晓东老师的讲座,如同丁立梅老师的作品,简洁,实在,实用,接地气,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大肆渲染,更没有作品推销。心态决定一切,如同郝老师所讲,每一个初学者首先得调整心态,改变观念,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写作,不要过多在意好坏,应该承认自己写的差,更不要过多担心别人的评价,我们都是一个凡人,哪有那么多的人关注你,拿起笔动手写,写下酸甜苦辣,写下喜怒哀乐,即使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哪怕写上一段话、甚至一句话,都是进步。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训练,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足以说明常写的重要性。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使然。
写,是起步;思考,是灵魂。迈出写作的第一步,不是学技术,而是调整好心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从平时教学中的小问题着手,思考,研究,就会有了自己的看法,写起来就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换句话说,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就不会人云亦云。
通过聆听郝老师的讲座,我醍醐灌顶,猛然醒悟,只有专业阅读,才能进行专业写作。专业阅读是提高专业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看来,今后确实应多阅读教育教学经典专著,持之以恒,让自己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提高认识,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打通,使自己的文章有深度,有新意。
犹记得,郝晓东老师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阅读无用是因为缺乏专业性》一文,曾深深地刺击着我,我一直有个奇怪的念头,总感觉再怎么阅读教育类的专著,也难写出高质量、有新意的教学论文来,故而就放弃了这一类书籍的阅读。郝晓东老师又把专业阅读分为深度阅读和为解决问题而读。深度阅读在内容上强调读经典,在方法上强调啃读,在效果上重在理解透彻而不在阅读数量。而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郝晓东老师提倡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而读,虽然每个教师所面对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书不同,但总有一本书能帮你解决问题。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确实如此。为了教好活动作文,突破自己知识上的瓶颈,让学生喜欢我的作文课,我曾买来了很多写活动作文的书籍,如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教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小学名师作文课优秀案例》、王宜振教授的《作文讲稿》、罗树根老师的《玩出名堂、写出精彩》,甚至,直接和上海大学的李白冰教授通信,期望取得真经。在尝试的过程中虽磕磕碰碰,但终究走了下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