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坞寻茶
该怎么诉说此刻我的感受呢,仿佛文字已经是无法表达的哀伤了。
一直都知道《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想象中它或许是一本讲世俗话悲苦的小说,却不曾想过它是如此的牵动人心。这是我第一次读这么厚的书,也是第一次没有弃文,一周的陪伴,书中人物仿佛已经走进了我的生命,但她们却在这个夜晚匆匆离开了我的世界,没有只言片语却带走了我所有的悲伤。我想读完这本书后大抵就能懂得这本书由何而得名了,而事实上我真的懂了,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
这个故事因玉起,由玉终。起初,我最深的感触是琢玉大师梁亦清,懵懵懂懂的觉得他真了不起。而后来使我泪流的是一个又一个在乱世中沉淀的爱情故事。新月的死终究让我难以释怀,如此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那个月夜悄然而逝,带走了所有的一切,留下了所有的情,亲情与爱情。这世间最难割舍的,却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难以诉说,只留下那一双至死不愿闭上的双眼和难以置信的双唇。她泪如雨落,内心悲戚,亦如我。不知不觉中,书中的那个姑娘像是成了我的朋友,她的悲苦与不舍让我感同身受,这个苦了十八年的少女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最后也没能等到那个深爱的人。对于这个世界,她有太多的不舍。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又有谁能够料到健康活了十八年的年轻生命会这样的流逝呢?
这个世间,我们有太多的无法掌控,也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生命的可贵打小便耳濡目染,但每个人的力量终究又是渺小的,蝼蚁般的生活在这浩瀚的宇宙之中。生命的脆弱不堪也是我不能接受的,人就像一个机器,无论哪一个部件出现问题,这对生命来说就存在着致命的威胁,而新月呢,是主要部件受损,除了挣扎还能怎样?这时候,活着变成了奢望,恐怕新月自己也没有想到,意气风发属于校园的她会如此短命。
然而,韩新月的一生因为楚雁潮也算是圆了她那短促的青春梦。这段不被世俗家人认可、祝福的感情,却美的让人如此心动。爱情是什么呢?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不懂,但对于新月而言,这段情恐怕是她活下去的最后的希望了吧。
看过很多的言情小说,古代的现代的穿越的,乱七八糟的一大堆,但是这本书却是我小说史上的一个例外,说它是一篇言情小说仿佛是对它的侮辱和轻视,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书中的言情片段占据了很大比例。和现在的网络小说大不相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让人厌倦的事态,里面的爱情纯真可爱,每个人都有权利爱与被爱。楚雁潮便是。
楚雁潮是一个沉稳的人,面对爱情他由最初的漠视到后来的坦诚,可以用坦陈这个词语吗?虽然显得有些突兀,但坦诚却是我唯一能想象出来的形容词。新月的病怕是让这个沉稳的男人吐露情怀的契合点,如若新月没有这场毁天灭地的病症,我想这段朦胧的情感大概很多年都无法萌芽,或许它会在多年的人伦理性中湮灭,而荡然无存吧。
楚老师的形象一直是最难琢磨的。一个有着理想的热血青年,因为报知遇之恩而放下自我,一个才华横溢的北大奇才,因为家世的不堪而无力回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又让我想感叹一声不公平。或许作者在书中透露的也是淡淡的怜惜,是对不公待遇的抗诉。在与新月的爱情中,他不再忍让不再碍于世俗的眼光,奋不顾身的选择了飞蛾扑火,民族的差异,流言的冲击,在和新月的生命作比较显得无足轻重。我很感叹,这样痴情的一个人怕是只会出现在话本子里头吧,至死不渝的爱情终究在这世间寥寥无几。一曲梁祝,如泣如诉,一轮新月,如花如玉,足以在那一个个凄凉的夜,诉尽内心所有的悲,所有的情。
除去这些外,我还看到了两个不容忽视的情节,一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另一个是几乎贯穿全文的民族问题。
对于故事背景,我有气愤也有伤感。气愤的是家园被摧毁的那段可怕的历史,有多少的人因此妻离子散,虽说时间冲淡了一切,但身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怨恨怕是少不了的。姑妈的一生是凄苦的,她就像战争年代的悲怆代表,以一个家庭的破散反射出了整个国家的凄凉。这个悲哀的女人到死也没有再见自己的丈夫与儿子,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呢,她就这样怀揣着这个世界的恶意死去,一句话也没来得及留下便撒手而去。对于姑妈,更多的是同情吧,这样善良的人儿最后为什么没有善终呢?
对于民族问题,我只想说每一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国人,这就够了。来到大学,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接触少数民族,从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与我们语言不通却血脉相连的人们,而现在我与他们朝夕相处着。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回回,即我们所熟知的回族,这本书也让我对这群纯洁善良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回顾现实,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可是终其一生,恨的可止这三样呢,但恨又如何,命运的推手并不会听从任何人的规劝,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手下留情。所以恨吧,或许只有恨才能让自己觉得还活在这世间。然而,我们还活着,健健康康的,所以感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