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9日,我被确诊为单纯发作中度重性抑郁障碍,简单理解就是,我得了抑郁症。
在此之前,我的恋人因重度抑郁症去世,我去医院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所敲醒的警种。我一直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抑郁倾向,这个倾向在与恋人的交往中有所缓解,但现在明显非常危险。因为受过教育,读了这么多年书,在事情发生之后,我查了很多资料进行研究。因为交了昂贵的保险钱,不用额外支付太多费用,我预约了校医。
结果却显然比我的自我感觉要严重的多。
本人的诊断报告医生给我开了药,我也就老老实实地吃。一开始真的很痛苦,因为药有嗜睡等强烈的副作用,一天到晚都很困,却要四处奔忙,无法休息。吃了大半个月,身体也算适应了。除了吃药,我还必须去见心理医生。与心理医生的面谈是在我主治医师的监督之下,与主治医师的见面也是必须每三四周进行一次。
简单而言,就是我现在是一个处于紧急状况之中,需要监督与专业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如果我悄声无息地翘掉了与主治医师和心理医生的预约,他们会打电话联系我,如果还联系不上,他们就会上门来联系我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我见了两次面的心理医生也不断地告诉我,如果有怎么都想不开的时候,请务必给他们的中心打电话,一定要记住打电话。
我的导师在事件发生之后特别抽空陪我聊很久的天,每次都会确认我有没有好好吃饭;我所在研究生项目的主管在得知消息之后,建议我联系学校通知我所有的授课老师相关情况;老师们在得知事情之后也多多少少对我表示了关怀,比如日语老师就送了以我一大兜儿水果。
我可以不去上课,可以上课不发言,不写作业或者申请延长提交作业的时间,只要张口,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优待。
那为什么一个抑郁症,就要这样耗费人力物力地折腾,得到如此的宽容呢?
因为专业人士们知道,这些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知道,抑郁症是无法自愈的病,现在的我哪怕笑着说自己没事儿,也是危险的。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无法照顾好自己。
抑郁症患者自杀,那能叫自杀吗?
那是被抑郁症杀死了。和癌症一样,和肿瘤一样,和所有会夺人性命的疾病一样,它并不是单纯的心理脆弱敏感,并不会挺挺就能过去,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你可能会因为幸运一直苟活,但却不代表你就是正常的。如果你不去理睬,不去干预,不接受治疗,它就会一步步带着你走向深渊。
在医学上,抑郁症属于精神病学,常见的并发症是自杀。抑郁症与抑郁情绪是不同的,抑郁情绪属于一种悲伤,很大程度上有自愈的可能;但抑郁症在重大事件的诱因之外,会伴有有生理上的病变。
当然,无论是否接受治疗,抑郁症会随时间而达到一定的缓解,2001年的研究表明,等待就诊的病人在几个月内症状减轻了10-15%,20%的病人脱离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但是,这也只有20%。长期无法缓解的抑郁情绪会变成抑郁倾向,没有缓解的抑郁倾向会变成抑郁症,轻中度抑郁症可能通过调整人际关系,家人的帮助得到缓解,但长期放任达到重度抑郁症后则必须进行服药并配合心理治疗。重度抑郁症也有可能带来精神病性行为。无论是否接受治疗,有约35%的人会至少发作一次,15%的人遭遇慢性复发[3]。
已确诊抑郁症的相关自杀率为3.4%[2],但这个数据并不包括自杀未遂的人群。在吃药前后,我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想法的变化。比如之前还一天到晚都是这样的经历让我确信,抑郁症是一种病,你的大脑与想法也并不是完全由你掌控,全不过是你以为。
肾上腺素水平的高低作用于你对生活的兴趣与注意力,多巴胺水平影响一个人的愉悦程度与奖励机制。脑中的许多化学元素水平影响着你本以为属于自己的想法。抑郁症患者们所面临的就是大脑病变的风险,而一旦生理病变产生,他们并不能自已。
一个正常人,永远无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无法理解他们的“活着”,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与病魔的抗争。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对你说去死的时候,在你的大脑无法感知快乐的时候,死亡是一种必然,而活下来的,都是英雄。
他们微笑,他们温柔,他们在你身边理所应当地活着,却并不代表他们没事儿。
在“微笑抑郁症”患者突然自杀的新闻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正视抑郁症,正视它是疾病的事实。它不是简单的悲伤、脆弱,不是事儿多,单纯地不懂得处理压力。它是病,需要关怀,需要治疗,需要周围每一个人所给予的理解。
我微笑,我幽默,我坚强,我温柔,我平平常常地活着。
我却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1]Posternak MA, Miller I. Untreated short-term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outcomes from studies using wait-list control group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1, 66 (2–3): 139–46. PMID 11578666. doi:10.1016/S0165-0327(00)00304-9.
[2]Oquendo MA, Bongiovi-Garcia ME, Galfalvy H; etc. Sex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uicidal acts after major de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年2月, 164 (1): 134–41. PMID 17202555. doi:10.1176/appi.ajp.164.1.134.
[3]Eaton WW, Shao H, Nestadt G; etc.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irst onset and chronic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8年5月, 65 (5): 513–20. PMID 18458203. doi:10.1001/archpsyc.65.5.513
[4]重性抑郁障碍.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6%80%A7%E6%8A%91%E9%83%81%E9%9A%9C%E7%A2%8D#.E9.A2.84.E5.90.8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