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们一起复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忽而萌发一个念头:作为儿子的苏迈,经过这一夜的探索之旅,会有什么样的体悟或感受?
对于石钟山命名由来,苏轼疑虑已久,他既不相信郦道元所说“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觉得李渤认为的“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是无稽之谈。
他本为送苏迈上任,途径石钟山,就干脆来了个实地考察。
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白天事务繁忙,还是行程安排紧张,还是有意为之想要专心探查?
他们父子选择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独驾小舟,来到了石钟山下。
绝壁之下,月色苍白,巨石侧立,落影深重,如猛兽奇鬼,阴森森的,似要搏击人,再加之山上的栖鹘、鹳鹤,时而磔磔云霄间,时而如老人咳且笑,令人心生退意,但是因为发现有噌吰的钟鼓之声从水上传来,舟中之人大恐,但也更加好奇,徐而察之,才发现,是因为山下有很多石洞和缝隙,微风鼓浪,才发出了如此声响。再加之在两山之间,有大石处于水流中央,中空而多窍,与风浪相吞吐,形成了窾坎镗鞳之声,之前噌吰的钟鼓声,相互应和,就像音乐演奏一样。
此时苏轼开怀大笑,跟儿子开玩笑说:“这噌吰声,是周景王之无射钟发出的;这窾坎镗鞳,则是魏庄子之歌钟之声。”
苏迈当时作何反应,文中没有记载,想来苏迈应该不如父亲这样心思活跃,言辞机敏,但是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也是一种幸运吧!
此前的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黄州谪居5年后,如今好不容易得到朝廷一纸文书,将他迁往汝州,就在这样一个可以稍稍喘一口气的时候,他居然兴致勃勃地要去探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以释心中疑虑。
学问只是为了学问,此刻就专注于此刻,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不为“思垂空文以自现”的宏大愿景,只为了认认真真,丰盈蓬勃地活着。
苏迈,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