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释延振 :佛法书法,法通于心

释延振 :佛法书法,法通于心

作者: 时代风采专题7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2:37 被阅读13次

1、佛法与书法艺术密切相通、相互影响。 通过写书法就可以看出来,练书法就是练心,修佛法就是修心。“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康有为云:“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画禅似识西来意,书法如参空外音 ”。学习佛法可促进书法境界的提升,学习书法有助于佛法的弘扬。

书法与佛法相同,乍听之下似乎不可思议,细思之则不无道理。盖书法书写时,运笔要合乎法则,必全神贯注于笔尖,合法则犹如持戒,全神贯注即是定,心定静而后能虑,思考布局章法即是慧。如此说来,与佛法修行戒定慧何异?”

2、 学书如学道参禅,所参的是书道禅、文字禅。 学佛的人,从事书法艺术并不违背佛教。弘一法师云:“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通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无益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作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际,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为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而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静坐作楷法,觉矜躁俱平”不就是戒定吗? “灵心焕发”不就是开慧吗?

3、书法可表现自我人格, 达到超越的出世境界。 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序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写的。此序颇能阐扬佛理文词并茂,怀仁用了廿五年集成。其中赞美玄奘法师“多怀贞敏,早悟三空”,现学行书大都把圣教序列为主要范本。这是书法与佛法结合的典型例子。

怀素自云:“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可知经禅是本务书法是业余的。要了解怀素书法可从钱起赠他的两句诗去领略。就是“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弘一法师联语曰:“其心无所著,诸佛常现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息业养神、任运自然”、“廓然无圣”,“去粘解缚”、“入于法而出于法”、“心常空寂,无诸妄念的清净心”、“心上不着一物”,这些经禅中所得到的思想体悟,在书法实践上无形中流露,“忘怀遣虑,率性任心”,所以能创造出“妙绝古今,神逸超迈”的书法最高境界。

黑格尔说: “ 人因渴求理想才有艺术。 ” 书法具有审美的价值, 从事书法是有表现自我的人格,寄托理想的目的。即表达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及人生观。透过佛法的修习,认识人世的无我、苦空、无常、不洁、而生出离心,达到超越的出世境界。达到 “ 常乐我净 ” 的心境。

4、佛法讲求“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丝毫执着方有超世真趣。 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禅者常云:“不怕妄生,只怕不觉。”妄念生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等尘缘境相,对此境相不作尘境相解,则与道合而契于妙。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家的缘起观,万法皆空,一事不横胸中,无拘滞、无挂碍的清净心即是学好书法的无等等咒。

少林禅武医释延振酷爱书法艺术,每天坚持练习两到三个小时书法,真正把佛法融入书法,佛性融入书法特性,佛理融入书法理论中,充分发挥中国书法特有的艺术线条,表达了大师四项境界、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精神气势力量——即状物抒情与佛教禅宗的顿悟入妙、参禅悟道、布善度化不谋而合,使书法在表现情感上及气势上达到至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释延振 :佛法书法,法通于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vf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