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遇见一个人相谈甚欢,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把对方视为知己,觉得他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我读过的一本书里将此现象定义为“向下兼容”,并非我们认知里的同频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在此你要引起注意啦!
最舒服的谈话就是我知道了你的潜台词,最好的关系就是利他,最好的人物关系就是我们是朋友,最了解你的人就是知己。我们经常谈起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认为他们就是知己的代名词,就是我们对朋友知己的定义,可是现在利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并非如此,你可能被套路了,或者说你遇到一个比你更高能力的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知己的状态,对方特别了解你,对你的言行和观点认同,提前说出你的想法来,让你觉得他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假如这个人可以通过你的言行举止,或者通过语言沟通来探知你的秘密,你却毫不知情,他转化一种说法再重述出来,你会不会对他产生一种亲近感?最基本的就是察言观色,最高深的就是不知不觉让你全盘托出,这些人多半是研究过大众心理学的内容,或者天生有一种对人的高情商的处理方式,成为人人心目中的知心朋友,可以吐露衷肠,可以完全把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告诉你,而你能够反馈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他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随着物质基础的丰富和满足日益变得越来越重要。精神世界是因为它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一般人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完全依靠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趟出来的经验,有时候还屡试不爽,以此作为成功的秘诀。今天谈到的“向下兼容”也是这种情况,对方站的高度高于你,或者经历过你曾经经历过的事,得到的感受是相似的,如果我把我的感受说出来,你就会觉得我特别了解,处于人性的吸引法则,人对有相同点越多的人亲密信赖度越高,尤其是精神层面上的,说到心坎里,你可能就“沦陷”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要提醒各位读者,对于知己的评判标准不应该以一次谈话作为参考的依据,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真正的朋友,也可能是骗子。套取你的信任,利用的就是同理心,这在沟通心理学中是有出处的,也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心理学可以是一个帮助人走出困境的一个良方,也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获得商业价值和目的,比如做广告,做宣传,还有就是传播思想,通过触动你的情感机制,打破你的防御心理,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到时候你就会对我信任有嘉,最后获取你的有效信息就会轻而易举。这年代玩得就是心理学。什么PUA,什么气场,什么气质,这都是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用衣服来给自身贴金,现在更加注重内心的强大,用心理来感染你,抓住你的敏感点,抓住人性的弱点,以此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懂你的人不一定就是知己,可能是沟通学的高手,强过你的存在,他可以包容你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顺从你的意思,满足你的小需求。这时候我建议大家擦亮眼睛,对人报以信任,完全托付这永远不是做好的选择,信任不是拿自己的隐私换去的,更多的是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直探索当中。我们可以谈理想,但是别和我谈钱。钱或许是无法逾越朋友门槛的一条红线吧!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良友,共同进步,取得更好的生活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