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流星花园》
“爱转角遇见了谁,是否有爱情的美”?有多少人是通过《转角遇到爱》这部台湾偶像剧认识罗志祥的?又有多少人是通过极限挑战这个综艺节目,唤起了和青春有关的关于秦朗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谁曾想又能是转角遇到黑眼圈和大眼袋?转角遇到渣?
01
记得追《转角遇到爱》的那会,电脑还不是那么普及,硕大的台式机摆在寝室是巨大的诱惑。曾经有一种说法,相信你也有所耳闻,电脑对于女生寝室是追剧影碟机,对于男生寝室是电竞游戏机。即便很爱学习,也不影响对各大热剧的学习,台湾偶像剧,时下热播剧,韩剧美剧总有一款适合你。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们,有的追《转角遇到爱》,有的追《奋斗》,有的追《浪漫满屋》,有的追《越狱》。而如今,天各一方的室友们就如那些花儿,散布在天涯。
偶像是回不去的青春。偶像犯了错误,我们无法像偶像身边的当事人体会信任与背叛的切身之痛,好像我们记得的只有偶像的人设给过我们的开心,关于青春的记忆。
02
演员是一个会放大一切的职业。拿着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薪酬,每天面对美女帅哥的各种诱惑,我们怎么会容许他犯错误,特别是道德上的错误。因为道德和职业、人品和事业是无法切割来看的。道貌岸然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事业上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道德上出了问题,人品上出现了偏差,都是不堪的。而演员因为他的知名度所产生的影响力必然非常广泛。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怕被影响,因为我们都有了一定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未成年人呢?
初中的时候,我的两个要好的朋友S和L,S喜欢任贤齐,L喜欢张信哲,而我喜欢陈小春。我们有着不同的偶像,却不影响我们一起追星,搞得就像是他们三个明星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一样。想想也真是幼稚。但,那就是青春啊。我们会为了一本新一期的《当代歌坛》争抢,就是为了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偶像。那时的媒体还是报纸,我们会四处搜集偶像的新闻,每个人的偶像变成了我们共同的偶像,报纸上有关偶像的新闻,好,剪下来,用胶水小心翼翼地粘到本本上,再轻轻的按下没粘好的部分让它尽量平顺,学习都没有那么认真好吧。庆幸那时还没有微博,信息还没有那么畅通,一个人发表的言论还不那么容易被别人看到,要是偶像有个什么不好的新闻,追星的我们那对于偶像年轻稚嫩又脆弱的小心脏该如何保护呢?时代在变,无论电视还是视频,演员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让更多人认识,却也失去了更多隐私。谁说你赚的不是影响我的钱呢?
后来上了高中,我们三个还会经常互相写信。青春的日子,被学习填满到窒息的日子,因为来来回回的信便有了盼头。对呢,每每收到信,屁颠屁颠的回信,空气里都弥漫着友情的味道。高中毕业后也会用座机打打电话。再后来有了手机,我终于弄丢了其中的朋友S,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联系。而留下的这个朋友L,大多数时间也只是躺在我的手机通讯录里。直到有一天我们神奇的在同一个地方偶遇,恍如隔世,就是那种见面愣了不知道多少秒钟,然后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毫不夸张的说眼泪要往上涌,又硬生生的给压回去。没有言语,却永生难忘。于是我们重新联系,又加了微信。一年见上一两次,偶尔电话。再再后来她随夫去了外地,偶尔微信聊着,聊天的感觉却日益陌生。
这还是我初中时认识的她吗?我还是那时的我吗?
好怕她哪一天又重蹈覆辙的躺在我的微信通讯录里。
03
从书信到电话到微信,我们方便的弄丢了青春,艰难的留下了什么呢?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山河故人》里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总是要分开的。”而我们,迷茫的大多数,都没有学会如何说再见,也不想做好说再见的准备。对人设崩塌的偶像说再见,对背叛自己的朋友说再见。尽管我们舍不得的可能只是自己的青春。就像男人对初恋的感觉,经久不衰,与其说多么留恋对方,不如说多么留恋那时的自己。
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里说“后来的我们,有多少跑赢了时光,有多少弄丢了对方。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多希望有一份坚守,穿越时空,穿越诱惑。正因如此,大千世界,面对诱惑的演员、名人如果不只是人设而是真的能坚守住一颗本心,如柳下惠坐怀不乱般,该有多么珍贵。
04
毕业后的第一年,工资少的可怜,不爱打扮,没有《青春有你2》中李熙凝“淡黄的长裙”,只有“蓬松的头发”,那么点工资都贡献给了当当,至今仍然觉得好书好课是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东西,特别是穷的只剩吃饭买不起别的东西的时候。物质上最难捱的岁月里要是再没那么点精神食粮估计也嗨不到现在。那个时候当当李国庆还没有上演豪夺公章的戏码,更不会因此道歉,市面上关于当当的畅销书还赫然写着李国庆夫妻俩联合创业的故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喜欢自嗨习惯自嗨青春无敌的我,还是动作缓慢的追了这个热点,却追不回逝去的青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Hi,去生活:
在看的你有哪些关于青春的故事呢?追星也好?感情也好?
留言吧,青春有你,说来听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