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烟雨中青砖黛瓦的古村、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曲折蜿蜒的小巷,门前潺潺流过的小河,还有那老槐树下的童年的欢笑……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心中朦胧的“乡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这一切仿佛都成了历史。
不仅是社会现代化冲击的客观条件,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一般民众普遍欠缺历史意识,对自身社区的文化资产欠缺自觉和珍惜之情,对本土文化并无自尊、自重之心,致文化资产保存工作无法取得坚实的民意后援“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创造机会,“引导”其参与其中。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和台湾省政府文化处合作规划推动的“大家来写村史”活动就很好的调度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让村民在书写本村历史的过程中,渐渐地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是保护村落留住乡愁的关键。因为单靠政府和有保护意识的社会学家是远远不够也是不现实的,能拯救乡土文化的主力军就是村民自己,大家一起写村史的活动不仅仅是为后代保留住了一份乡土真实的历史文化,更是民众历史文化意识的一次丰富的大教育。这个活动的作用不像行政的力量那么强硬、快速地来保护村落文化,但是它在一点点向村民浸润的过程中,产生的效用是会更持久更稳定的,是可以代代相传的。我之前在关于保护古村落的讨论中曾提出疑问说,就连他们的主人即村民们都不认可村落的保护那费尽心思地保护传统古村落还会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而正是因为村民历史文化的意识的落后,我们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以免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醒悟后不至于后悔。大家一起写村史的活动就是一场面向乡村民众文化启迪的活动,进而保护好传统村落,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和“活化石”,给精神留一片家园,给乡愁留一个可以靠泊的港湾。
还有在现实意义上,大家一起写村史的过程中能加强人们对乡村的情感,保护乡村中的优良传统道德观,给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乡土道德文化的一次重焕生机的机会。与老一代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能,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融入色彩斑斓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因受到城市文明的浸染,他们对土地的情感日渐淡薄,乡土观念不断弱化,越来越远离了乡村传统道德的约束。 城市生活中以陌生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方式,改变了他们在乡村习以为常的以熟人为基础的伦理关系,就会动摇了原有的道德价值观。虽然在未“离土”的老一代农民身上依然留存着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的基因,但他们因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渐渐沦为乡村共同体的边缘人物,不能在乡村道德生活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而新时代农民又处于“不在场”状态,这就使得乡村缺少了传承和弘扬优良道德文化传统的行为主体。 而大家一起写村史活动,让全员参与,让那些本来会对乡村文化淡漠的年轻人们,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感悟到自身生长的乡土文化的魅力,在全村一起团结合作写村史的氛围中加强与邻里之间的联系,拾起乡村文化中重人情、重互惠和重关怀的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