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人格的内核。就是说,一个人找着了自我,便有了人格;一个人失掉自我,人格也就不存在了——就像俗话说的“不是人”了——那些往超我里奔的都成了超人圣人,而扎本我里出不来的则与飞禽走兽差不多。
那,找着自我就万事大吉了吗?大吉?肯定谈不上!反而,从此开启了人生的痛苦之旅——自我是人类精神痛苦之本源。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在现实世界里不断较量达成的平衡——就像天平上的砝码——达成平衡,自我便获得平静、满足;失掉平衡,自我便纠结、痛苦。不幸的是,平衡总是被打破。比如,疫情突来,死亡迫近的恐惧打破了很多人砝码的平衡,使砝码向本我倾斜;而本我就关心俩事儿:活着和交配(在这两方面,人与其它动物不同之处一是有快乐的目的,二是有强烈的虚荣心)——活着是交配的前提,交配是活着的延续——自然,死亡和失去的恐惧便贯于其中!本我的角色凸显,便会让自我陷入纠结,或是干脆拉低自我的平衡点——比如,就有不少过去喜欢表达不同想法的人主动闭了嘴;情感脆弱点儿的甚至感恩戴德得想磕!
自我注定是痛苦的!因为自由意志和社会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而且,自我理性的一面也往往是相对的。比如,世界这么大,你想去看看,想去看就是自由意志;去看看得花钱,花钱就是现实社会性。有钱,砝码就平衡了;出去看了,就自我实现了;没钱,砝码就失衡;没钱而没去看,自我就会痛苦;没钱硬要去看,便属于理性不足,最终,还是要陷入痛苦……
怎么办?人类自从找到自我,就一直想解决精神痛苦问题(痛苦却是自我的产物,听起来像吃饱了撑的),从而促成了宗教、哲学的日益繁复,并衍生出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精神医学……尽管后面这些学科已很发达,但大多数人仍赖在宗教、哲学的老路上给自己的砝码找平衡。
老子的办法是清心寡欲——眼不见心不烦——你长再漂亮我不看你所以不会想…你;释迦摩尼的办法比较系统——先给你讲明白道理——“因缘果报”——你的痛苦都是“该”!再给你解决方案——从禁欲做起(五戒八戒十几戒),然后修持定力(一念不生;实在生了,不让它起!),最终获得无上智慧——看透一切都是浮云——既然不能天长地久,干脆就甭想去拥有!耶稣则是告诉你,你的痛苦我都替你受了(还矫情个啥!)!你就信我、舍己、行大义,然后无忧无虑地等着入窄门就行了!还有披着科学外衣的类宗教——逻辑倒也简单:你是高维空间下来的,人生不过是玩一次COSPLAY,你的痛苦都是剧情里预设的情绪情感体验!当然,还有无数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试图找出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来;比如,就有人发明了一招——“狠斗私字一闪念!“结果不好使,搞得大家跟着他只能”闲时吃稀,忙时吃干”。
科学家怎么看?佛洛依德(许多人一直疑惑他算不算科学家,但他的很多观点和方法正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认为,“人们做任何事,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避开痛苦;痛苦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卫;当一个人处于不能克服无法避免的痛苦中时,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哈佛幸福课(大概是国内流行多年的“正能量”、“与黑暗和解”等等的源头),则试图通过帮助人类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来淡化、化解痛苦。
无论宗教还是科学,在缓解人类精神痛苦方面确实都有些用处,却无法根除痛苦,只要痛苦的源头——自我,还在!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用好宗教与科学这两把武器(屠龙刀与倚天剑?),拨开痛苦的荆棘,辟出一条快乐之路。
首先要理性认知痛苦。痛苦虽让人不爽,却是一种健康感受,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提醒情感受挫的人下次睁大眼睛),还是一种记忆催化剂。
其次是为痛苦建立规则。“财去人安”就是一种广泛受用的“规则”,尽管此类规则漾着阿Q的苦笑。规则既要有力所能及的上线,也要有固守的底线;上线与底线之间的差距越小,痛苦感就越轻。
此外,当痛苦袭来,要主动觉察痛苦的发生和变化。用个宗教色彩的词来说,叫觉照,或许,观照更准确。
而若痛苦持续,无力自拔,就要积极寻求外部帮助——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与心理咨询师交谈。
可一旦你发现自己的痛苦感好像消失了,反倒要小心!那不一定是你的自我得到了升华,却可能像佛洛依德说的——“过上了惬意的麻木生活”——其实,是失掉了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