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每个人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息,好的坏的,积极地颓丧的,正面的反面的。
持续性接受这种文字的过程中,眼睁睁的看着周围的优秀的成功人士层出不穷,个人的成功被无限的放大聚集,焦虑不安羡慕甚至嫉妒的情绪纷至沓来。
当我们徘徊在迷茫和改变地带的中间,在网络之中又发现和我们一样的人多不胜数,吃瓜打游戏,懒癌症晚期。
种种贴上去的标签让我们忽然偷偷释然起来,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如此,大家都这样。
然而,优秀的人往往是孤独不合群的,在一群人自我调侃吐槽时候,却忽视了真正抓住时间,奋进生长的人,可没有那么多空闲在网上浪费时间。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三天两头的喝一碗鸡汤,自律几天就得意洋洋,在朋友圈微博炫耀一遍自己的光辉成绩后就是奖励性的放纵自我。
然后又进入持续的负面循环,放纵和自律功过相抵,为的不过是心理上的平衡以及缓解焦躁带来的痛苦。
改变就在一瞬间
然而,真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因为被男神拒绝下决定减肥变美的女孩,因为看到昔日同学事业有成后奋发向上,因为看到年迈父母还要辛勤工作后的幡然醒悟。
某一刻的某件事深刻刺中了我们的痛点,从此走向了不同的路,有的人放弃自我,越来越堕落,有的人开始彻底改变,努力变好。
无论是哪种情况,总需要一种外界的刺激来成为我们改变的“借口”。
所谓自律坚持不下去,努力几天就放弃的种种理由,大多数人认为是自己内在驱动力不足,可是当你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圈子里面,内心怎么可能有驱动力改变自己?
从外而内的改变
向前一步不一定会更好,但是原地踏步也再舒适不过。
在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的艾米尼亚 伊贝拉《能力陷阱》书中也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改变是需要外界的催化,由外而内的去改变自己,先行动后思考,当我们行动改变的时候,会收到新的反馈产生新的自我期望。这个新的自我期望会演变成我们的内在驱动力。
王小波曾经说:“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令我感到害怕的事情了。”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依靠人的直觉本能判断无意识的思考的直觉大脑,另外一个则是依赖于逻辑推理,在知识层面思考的逻辑大脑。
当我们试图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依靠自己的直觉无意识的判断,不如说要做一篇毕业论文,但是我们之前没有类似经历,但是依靠老师给的标准来做第一判断,那就是相当困难麻烦的一件事情。
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会下意识的去逃避苦难的事情,比起工作,学习而言,打游戏,玩手机吃东西,逛街这些简单的事情我们已经获得了不少快乐,我们当然会倾向于可以立刻获得满足感的后者。
其实事实完全和我们想象的截然不同,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对此念念不忘,有种想要完成它的冲动。而是心理学中有名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所以,改变的契机很简单,就是你已经开始行动的那一瞬间,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不需要依靠网络上各种成功改变的秘诀,也不需努力思考到底要怎么做,更不需要发个社交圈昭告天下。
结语:与君共勉
打开电脑去写作,当下手机去看书,关掉游戏去运动,其实没那么难的对不对?
最后放上今天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很多人啊,在需要努力的时候喜欢偷懒,看到别人努力的时候很没安全感,最后带着这种焦虑继续虚假地方式能够自己,却在细枝末节上暴露出自己的焦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很丢脸,我每天都要跟自己说一遍,共勉。
微信号:小疯子笔记
人生随时都有翻盘的可能性。你不想输,就别懒,更不要抱怨路途太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