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81341/66995aa9dd10754d.png)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生逢汉末乱世,各个官职上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这带来了更多机遇,也成全了很多才俊。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上计吏们。
从西汉到东汉上计吏的人员选派有些变化,东汉时期郡国派出的上计人员主要是上计吏、上计掾yuàn,西汉时期还会涉及郡丞或者长史。在《三国志·邴原传》引注的《邴原别传》中还提到了“计佐”,排在他名字前的还有计吏郑玄、计掾彭璆qiú,所以邴原这个“计佐”也应与上计相关。
梳理了《三国志》中担任过上计吏、上计掾的人物们,列个名单:孙该、李义、邓艾、姜维、高岱、钟离骃yīn、刘劭shào、郑玄、彭璆、邴bǐng原、郭图、蒋济、孙资、韦诞、卫臻zhēn、许靖、韩遂、贾洪、甘宁。
“年二十,上计掾,召为郎中”——《三国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
【孙该,参与了《魏书》的编撰工作,虽然当年杨震反对将上计吏们留在朝中担任郎官,但这在汉末不太适用了】
“岁终,郡举干孝廉,义上计掾”——《三国志·裴潜传》注解
【李义,上计掾、上计吏的人选都是各郡自己选定的,李义凭借这次经历在仕途中步步高升】
“后将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三国志·邓艾传》
【邓艾,上计吏们要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都勘察地形的邓艾也是符合条件的人选】
“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即便是著名历史人物,也是一步步充实着自己的履历】
“太守盛宪以为上计,举孝廉”——《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
【高岱,吴郡太守盛宪对他有着知遇之恩,所以盛宪落难时高岱试图为其提供庇护】
“牧父绪,楼船都尉,兄駰,上计吏,少与同郡谢赞、吴郡顾谭齐名”——《三国志·钟离牧传》
【钟离骃,虽然在书中被一笔带过,但也曾在郡内扬名】
“建安中,为计吏,诣许”——《三国志·刘劭传》
【刘劭,到许昌上计时见到了荀彧,显然在汉末时期上计吏也能私会朝臣了】
“时鲁国孔融在郡,教选计当任公卿之才,乃以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原为计佐”——《三国志·邴原传》注解
【郑玄、彭璆、邴原,这三位都是被孔融选拔出来的当地贤才,尤其是郑玄在后期名气极大】
“察功曹锺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三国志·钟繇传》注解
【郭图,被颍川太守阴修选拔为上计吏,也是颇具才干】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仕郡计吏、州别驾”——《三国志·蒋济传》
【蒋济,年轻时他就与胡质、朱绩名动江淮,能担任上计吏也是受郡府重视】
“到署功曹,举计吏”——《三国志·刘放传》注解
【孙资,上计要前往京师,孙资正是在上计时获得了尚书令荀彧的赏识】
“建安中,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稍迁侍中中书监,以光禄大夫逊位,年七十五卒于家”——《三国志·刘劭传》注解
【韦诞,韦端之子,擅长制墨,他也是被留在朝中担任郎官的上计吏之一】
“夏侯惇为陈留太守,举臻计吏”——《三国志·卫臻传》
【卫臻,虽然夏侯惇任命他为上计吏,但卫臻与他还有些嫌隙】
“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三国志·许靖传》
【许靖,他和许劭一起创办了月旦评,兄弟两人名声都颇为响亮,后来在季汉官至司徒】
“遂奉计诣京师,何进宿闻其名,特与相见,遂说进使诛诸阉人,进不从,乃求归”——《三国志·武帝纪》注解
【韩遂,同样是私会朝臣的计吏,就是何进没采纳他的建议,还有些计吏会负责赠送礼品】
“建安初,仕郡,举计掾,应州辟”——《三国志·王朗传》注解
【贾洪,曾被马超胁迫写文,钟繇通过文字认出了他,也是贾洪的才学为钟繇熟知】
“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三国志·甘宁传》注解
【甘宁,也曾受郡府重视担任计掾,不过他很快弃官回家了】
如有疏漏,还望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