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教学研究室 朱道荣
中国教师报2019年6月5日刊发了本文
慧琳姐姐的课为什么如此“有意思” 上海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 吴慧琳原台湾校长吴慧琳老师(以下按她本人的喜好,称慧琳姐姐)的音乐课《当进行曲遇上圆舞曲》为什么如此“有意思”,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自然、幽默、风趣、陶醉、训练、有序、无序、游戏、音乐、舞蹈、技术、艺术、生活……再加一些词语,也难完整描述这节课的全貌!师生一起用进行曲的节奏学习“节拍”,用圆舞曲的旋律享受课堂。慧琳姐姐给我们一线老师演绎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
“重建”“节拍”概念
好的教学不是“告知”,而是“感知”,不是“灌输”,而是“重建”。慧琳姐姐引导学生,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重建”了“节拍”的概念。
老师播放一段进行曲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舞台上行走。开始学生随意的行走,步伐是杂乱的。后来,慧琳姐姐不断地、反复地、耐心地引领学生从旋律中寻找“节拍”——教学生分别用手、肩、腿拍打节拍。
慧琳姐姐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音乐节拍用塑料教具“手掌”和“脚掌”贴在黑板上,并在自己觉得比较特别或重要的音的下面挂上勺子或叉子,以示突出这个节拍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强调重拍)。
慧琳姐姐带着学生和着音乐的旋律,用筷子拍打节拍。等学生找到重拍和弱拍的感觉后,再和着学生自己行走的脚步敲打筷子。手脚协调地动作,感受节拍的力量。
慧琳姐姐用气球做道具:两人按圆舞曲的节拍相互传递气球。五彩缤纷的气球在空中飘舞,好似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争相斗艳地成长。
最后,慧琳姐姐把学生分成牛郎组和织女组,牛郎组按照进行曲的节奏拍打2拍的节拍;织女组按照圆舞曲的节奏拍打3拍的节拍。牛郎组和织女组时常相遇,孩子们乐了,慧琳姐姐也乐了。
在整个教学中,慧琳姐姐从不自作主张去表述自己成熟的观点,而是充分让学生“感知”、“重建”“节拍”的概念。
链接学生生活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光辉的教育思想照亮着慧琳姐姐的课堂。
慧琳姐姐的教具是学生熟悉的塑料“手掌”或“脚掌”。为了凸显强音,她启发学生在“手掌”或“脚掌”的下面做记号——挂上塑料勺子或叉子,很可爱。最后还用上了筷子和气球。这些都是学生常用的生活用品。
上课初,学生还没有找到“节拍”的感觉,音乐响起,学生在舞台上慌乱地行走。老师打比方:你们怎么像赶菜市场的呢?
学生初步找到“节拍”的感觉后,又告诉学生,把学到的敲击圆舞曲节拍的方式引入生活:做饭时,妈妈因事十分焦躁,此时你们可以在妈妈身边,和着妈妈炒菜的节奏敲击节拍并哼唱圆舞曲,让她感受音乐的力量,以缓解妈妈急躁的情绪。
生活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把课堂与生活链接时,学生就学得亲切、自如、开心。因为课堂生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凸显“学生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课堂的前提。慧琳姐姐始终把学生当人、当未成年人、当可发展的未成年人对待。“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尊重学生人格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基于此,慧琳姐姐使用了许多萌萌哒的、亲和力强的儿童语言:
“宝贝,勇敢点!”
“那我就叫你小朵朵”。
“我就喜欢你们不知道唉,要不我就不用来了”。
“我好喜欢看你这个样子哦……”
“你自己从我这神器袋里挑选你喜欢的颜色吧”。
慧琳姐姐一直穿梭在学生的游戏中。为了某个动作的协调性,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探索,或为学生示范。学生席地而坐时,她又总是蹲下来与同学们亲切交谈,这样确保师生面对面平等对话。自己虽已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但依然不忘手舞足蹈、激情飞扬地与学生欢愉地歌舞。
慧琳姐姐成为同学们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和陪伴着。
回味慧琳姐姐的课堂,还有太多的话要说: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课程资源开发与资源利用……汇成一句话:教师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课程资源。
与青春同行,学习永远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