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景周
景周插图:跳火农历正月二十三,白于山一带讲究 “跳火燎疳”!家家户户在窑洞前的硷畔上点燃起一堆大火,全家老少从火堆上来回跳过,直到火熄灭。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燎干从何时留传于白于山一带?是从哪朝哪代传下来的?已经无从考究。
最早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白于山接近内蒙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当地习俗受内蒙古风俗影响,“蒙古族对火格外崇敬,认为火可以给予人类幸福和财富的民俗心理基本相一致。”——段双印
景周插图:炉馍馍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二十三这天跳火堆。
备柴:正月十五一过,孩子们早早上山搂荒蒿柴,积攒一大堆荒蒿柴准备二十三放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尽的放牧使得山上的草木越来越少,要想攒积更多的荒蒿柴很不容易。
我和两个哥哥早早就跑到后山:边墙山下最陡峭的山坡上寻找干枯的荒蒿草,山顶上有土长城,村庄人将后山叫边墙山。边墙山烽火台下险要的地方荒蒿草长的最茂密。
九十年代后期,家乡实行封山禁牧,生态得以恢复,荒蒿草、冰草、猫尾巴草……各种杂草密密麻麻覆盖了山野,再也不用为寻找跳火的干草而费心。
干枯的荒蒿、冰草,柳树干树枝之类的硬柴和向阳花杆、玉米秸杆一并点燃,这样的柴火搭配,火候恰到好处,又旺盛又久久不息。
景周水墨:童年系列之放猪跳火:掌灯时分,我和哥早就等不及把柴火抱到大门外空旷平坦的地方堆放好,妈准备一些大颗粒盐,火点燃后要撒在火堆里,这样跳过火堆后能祛除疾病、燎灾去难、一年百事兴旺。
大(方言父亲)要在窑洞里打醋碳(蛋),将醋浇在犁铧尖上的生铁片上,绕着窑洞抛洒。
打完醋碳后,大人小孩都到齐就可以点火了。白于山一带跳火要点燃一大一小两堆火,大堆人跳,叫人火,小堆称鬼火,是给过世的先人和孤魂野鬼而设,人不可以从上面跳过。
人影在土墙壁晃动、游弋,影子在火光的照耀和折射下拉的很长很长。
当庄的几户人家火堆点燃起来了、脑畔上二达三达七达家的火堆相继点燃,小伙伴们高声喊叫的声音将沉寂的村庄唤醒,西山的几户人家和红柳河对岸的村庄星星点点的火光闪烁在黑黢黢的白于山峁间,山峦显得更加寂静而威严。
从火堆上经过,主家嘴里念念有词:燎一燎没病了,燎的腿腿不疼、燎的浑身上下都干净!
景周水墨:童年系列之放猪毛头小伙子在火势最旺的时候径直跳过火堆,轻松越过后,脸上挂着喜悦骄傲的神情,只听到“滋“的一声,周围人闻到烧焦的气味,
“呀,眉毛燎了”,全家老小乐成一片笑成一片。
续了几次柴火,约莫十多分钟后,火势越来越小,孩子们跳过瘾了、玩尽兴了,火势也越来越弱,火光忽明忽暗,几近熄灭。
扬火花:大人找来铁锨小心翼翼把火灰攒堆,然后铲起一铁锨火籽扬撒在硷畔底的沟洼,火籽在漆黑的夜空中飞扬,大人们看着火花会说“今年荞麦成了!”“咦,这下是糜子花,糜子肯定能成!”
小时候不懂得大人们是如何看出火星形状和糜子、谷子、荞麦这些庄稼有什么关系,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庄稼人对来年丰收美好愿望的期盼!
村庄里集中居住在靠近山脚下最平坦的地方,正月二十三跳火的习俗在村庄依然坚持,只是跳火的人少了青壮年,都是一些老人和妇女。
二十多年没有参加家乡的跳火燎干,窑洞早已经废弃,不知家乡跳火还那样热闹而隆重否?
景周插图:叫魂预告:白于山在线下期将分享《叫魂》,请继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