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洪毅
术业有专工,艺术院校重视生源专业素养本来没什么过错,但偏重技艺轻视文化则体现了僵化保守的落后的思想意识。虽然表面看来艺术源于技术,但从深层次角度讲却是发源于文化,为人类对自我精神追求之结晶。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艺术,与其说是一种高级技能,更不如说是引领文明创造的源动力,是人类精神升华而迸射出来的灿烂光芒。
杜洪毅《共生》 水彩
无疑,为技术而艺术的落后思维,只会让艺术创造停滞,制约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艺术院校,是时候改变思维了。只有为文化而艺术,而非为技术而艺术,才有助于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创作人才。
诚然,文化课考试成绩并不能完整呈现考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养,但在没有更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前,提升其比重只会有益而无害。这样至少可以让那些想以艺考为捷径进名校混文凭的人望而却步。今年艺术院校因疫情而被动提升文化课成绩比重,或许只是出于临时性动机。但是否可以此为契机,将其建设为一个长效机制呢?
杜洪毅《谁说如是》水彩
首先假设一下,如果艺术院校招生对文化课成绩分数要求与同级别的普通院校持平,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或许有人会担心,对考生专业素养的要求放低,将导致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人进入艺术院校。其实不然,如果艺术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录取分数没有多大差别、没有捷径可取,对那些完全没有艺术追求的考生来说,根本就不会报考艺术专业。这样一来,能通过艺考的人,必然既有强烈艺术追求,又有扎实的文化课功底。这些年中国艺考热持续不减,即便提升文化课比重导致生源减少,丢失的也只不过是想通过艺考走捷径混文凭的人。
杜洪毅《水彩虚构的真实谁》水彩
也许还有人担心,提升文化课比重就会造成对考生专业能力的忽视,这将对艺术院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提出挑战。可事实上是,艺术院校很大一部分职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何非得把技术训练这个事交给考前培训班做呢?即便新生所接受过的专业训练欠缺点,只要个人综合素养强,难道真会比考前速成班提供的生源差吗?大家都知道创作技能训练需要讲究循序渐进,以短期集训方式只能暂时提高考生单项技能,而无益于综合性专业素养的提升。艺术院校与其招录这样一批按考试口味定制的考生,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提高艺术文化课比重能否形成长效机制,表面上来看是制度问题,强行改变可能会涉及诸多利益冲突。但深层次看来,却是观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今年因疫情原因而做出的调整,至少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本文发表于《中国美术报》第195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