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访古汍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
李贺《长平箭头歌》全诗112字描述的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龙虎相斗,以秦胜赵负为终局。秦国统一六国,连横代表着新生的大一统政ZHI,赵国救韩以合纵对抗连横,代表着落后的列国分治。从历史进程上可见,此役标志着以秦汉大一统政ZHI取代夏、商、周三代惟来的分封列国并立。
长期以来,读者认为,多亏“廉颇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 消耗秦的力量 ”,才造成 “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的局面;后来, 赵国误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弃用廉颇,以至战略指导思想的变化,使秦国有了可乘之机。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赵括能走到帅位,并不是运气加持,而是实战使然。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须知赵括所接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廉颇扔下的破摊子,遇到的是硬钉子。赵括的对手白起识时务,懂利害,相形之下的赵括自负而莽撞。
王嗣敏著《细说史记三千年之长平之战》指出,长平之战赵方告负并非赵括一人之过,而是综合实力对比下( 战争最终是国力、军力、财力、政治力的综合较量。韩、赵、魏三国土地近一半已 丧失给秦国,三国的地盘加起来也只有秦国的一半, 三国力量的总和也只能与秦国打个平手 ),赵国不具有对抗秦国的可能性。不容置疑的是,赵孝成王的昏聩无能真正导致这场旷日持久之役的失败。
王嗣敏著《细说史记三千年之长平之战》强调,国力的强弱远比道义的正邪重要。战国后期,赵的国力是强大的,但与秦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秦此时已经过商鞅变法,在政ZHI、经济、军事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比之下,赵国政ZHI腐败、经济失衡、军事松懈,就如同一间老房子,稍有风吹,就无法扑救内生之火。
在长平,赵国军队未必能通过长期固守来拖垮劳师袭远的秦国。秦国能坚持三年之久,至少能表明后勤保障能力是过得去、过得硬的,相形之下,赵国即使不临阵换将,凭借其不思进取的君臣心态,也难以打赢这场持久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