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孔子说,人一定要尽量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樊登老师解读过一本书,叫《瞬变》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有些家居住在治安不好的地方,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而只要换个环境,孩子的成绩就会慢慢地变好,美国政府甚至曾经花钱补贴一些穷人,让他们搬离混乱的贫民区,若干年后,政府通过追踪发现,那些搬了家的孩子发生了特别显著的积极变化。
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
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破窗效应”,如果你家门口有一辆汽车,车窗被砸烂了没人管,再过两天,轮胎就会被拆掉,汽车会变得越来越破,如果一个老旧街区的房子,窗户被打烂了没人管,慢慢地,其他房子的窗户也会被砸烂,一滴地方的治安会变得越来越差,如果有人在一面墙上涂鸦而没有及时清理,不久后这面墙上就会被人画满乱七八糟的甚至不堪入目的东西。

这些研究,都提醒我们环境和跟之间的关系,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未来才能变得更美好。
回到这句话本身,“择不处仁,焉得知,”此处的“知”同智慧的“智”,一个人总想着买大房子,却没有关注自己是不是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这怎么能够称的上明智呢?
孟母之所以三浅,有他的道理,孟母发现住所周围的环境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时,就立刻搬家,最后搬到能够为孩子的教育带来正面影响的地方。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是不是必须住在学区房呢,我认为并不是,当下,走的家庭过于放大学区房的作用,他们买学区房并不是为了寻找仁德,而是获取上学的捷径,实际上,对于每个孩子来讲,真正的“学区房,”永远都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有仁爱之心,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很像是孔子跟自己的学生讲的,孔子很看重邻居的品质,他希望周围住的都是仁德之人。
最初开馆教学的时候,可能周围的人还不多,随着孔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多学生搬到离孔子近的地方住,慢慢的形成了仁人相聚的景象,我们想象一下,孔子的附近住着贡,子路等学生,周围都是自己喜爱的德行出众之人,这是孔子非常理想的晚年生活。

这句话的感触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地找机会于仁德之人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