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36231/044068b938e4513c.jpg)
总有人问,现在的娱乐明星、影视演员什么的,到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
这样的问题,坐在那干巴巴地去想,是想不出来的。直到有一天你观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时,问题的答案就会不攻自破了。
有时候,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可以鼓舞斗志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的,甚至是可以激励一代人的。
很欣慰,在电影产业全面复工后,能有《八佰》这样优秀的作品带头问世。
抗日题材的电影有很多,“神剧”更是层出不穷,但能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凤毛麟角,能成为经典的也都是“游击战”、“地道战”、“威虎山”这些以我党视角展开的一场场殊死抗争。这些战役要么是在深山老林,要么是在黄土高坡,我们感受到的是战士们的饥寒交迫,是农民们的热心纯朴,所有人都是大义凛然、万众齐心。
而《八佰》讲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夜夜莺歌燕舞。这里的战士们装备精良,有打不完的子弹,受过良好的训练。在我们脑海中,这里不具备输的理由,败了,就是无能。可又有多少人知晓,这里也洒下过无数同胞的鲜血,留下了一处处刻骨铭心的伤痕。
导演管虎以国军的视角,从几个被迫入伍参战的民兵为线索,来诉说这一场名留青史的“八佰”战役。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曾是一只畏手畏脚的老鼠
影片的开头,给了一只老鼠两分钟的特写,它从地洞里钻出来打探周围的情况,左顾右盼,胆战心惊地露出了全身后,听到炮声立马又缩了回去。这和影片有什么关系呢?身为一个普通人,大战在即,我们首先在脑瓜里蹦出来了一定是“躲起来”。只有没“见”过战争的人才会挺身而出,也只有没感受过死亡临近时的人才会说怕死的人是孬种。
活着不好么,人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前去送死的人是自己?但是没办法,形势逼到这份上了,人家打到自己家门口了,还有老婆、孩子和父母呢,你不出去,那全家就都一块死光光了。所以,我们又见到了仓库里那匹枯瘦如柴的白马。
披上军衣,人就从老鼠变成战马了,外形是变了,可内心却还是那个被战争吓怕了的胆小鼠,一有机会就逃跑,可惜跑来跑去也跑不出这个圈,去不了河对岸,只好满身染红地又跑了回来。直到白马被谢团长骑上后,我们会发现,那匹马不那么瘦了,近乎于一匹正常的身姿,并且走路铿锵有力,内心平静如水。
短短几天时间,残酷的战争能让马迅速成长,健壮的是体态,强大的是内心。马就是人,人就是马,也许,这匹马是不曾出现过的,但几个民兵的成长是真实的。
三国的元素到底暗喻了多少信息?
连长齐家铭身上带着的驴皮影是赵云,河对岸的戏台子唱的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小湖北的幻象也是赵云独自杀敌,老铁最后站在天台上唱的是黄忠。
三国元素多次频繁出现,那么导演究竟想说什么呢?
日军入侵,国军抵抗,河对岸的英美租借看戏,远在欧洲布鲁塞尔的会议迟迟不举行,西方列强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假设把当时的国军比作是刘备的军队,他们确实是节节败退,他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了,唯独剩下八十八师524团这四百多个战士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就好比长坂坡,他们明知敌众我寡,没有活路,却要继续奋战杀敌,犹如三国中的赵云。
赵云虽然被世人称作是神,但其终究也是人,长坂坡的赵云之所以能七进七出还不死,是曹操下了只准生擒的命令。而524团之所以能与日军火拼三日,也是由于四行仓库中存有大量天然气,如果日军用重炮攻击,必将连累河对岸的英法租界,迫使日军只能用枪械和肉搏,这也为双方的战斗拉近了差距。不管是赵云还是524团,他们都有着微妙的“优势”,这个暗喻成立了。
那三国元素还有没有其他的象征寓意呢?
三国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个名垂千古的英雄,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们渴望英雄能够出现在自己的阵营里力挽狂澜。可惜现实终究是现实,在现代武器战争面前,就算一个人有足够的智谋和战力,硬件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心中的那个英雄是不存在的。
但是,随着人们亲眼目睹了这场战役后,大家心里都明白了,所谓英雄就是普通人可以为了大义而牺牲,谁都是爹妈生的,谁都是血肉之躯,有人能为我们挡子弹,冲锋杀敌,那他们就是英雄。
另外,小湖北脑中常幻想出来的场景——赵云穿着戏装骑着白马,对面是日军的长枪短炮,也代表着当时大多国人对于战争的思想还是滞后的,还停留在引以为傲的武术上,还躺在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上,还没有通过战争来反省自我。
那些贪生怕死的“瓜怂”,怎么又回来了?
端午原本是种地的农民,他参军是听说要过去打扫战场,顺便还能看看大上海到底有多美。来到四行仓库后,他人生第一次听到了歌剧的声音,见到了河对岸最美的女歌手。但他想不到这一来就是送死,他千方百计地想逃跑,可当他游过河,见到那位女歌手站在眼前对自己鼓掌时,他却傻傻地边笑边游回了仓库。
羊拐是一名有经验的士兵,但他不傻,懂得该出击时就出击,该避其锋芒时就回避,活得很现实。曾经认为生存才是最重要的羊拐,在后期居然会为了一面旗而独自深陷敌机的攻击范围内。
老铁更是一个贪生怕死的瓜怂,明明有着一身健壮的块头,却在敌人面前吓得像个小姑娘抱头痛哭。可在大家撤离的时候,他却自觉选择了掩护后方的工作。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或者说,是什么改变了同为凡人的我们?
这也是影片的和其他抗日题材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它没有歌颂哪个军官多么英勇,没有称赞哪个英雄多么宁死不屈,而是告诉我们,大家都一样,很多时候,所谓英勇之举都是被逼无奈。我们敬畏生命,无可厚非,然而在抗争的过程中,有人带头牺牲自己,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挽救战局,来换回尊严,我们差什么呢?
河对岸的中国人,在租界领域的庇护下享受美好生活,他们甚至把双方的战斗看成是一场赌局,就像坐在罗马斗兽场中看着野兽和奴隶的战斗一样。他们以为自己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可当他们真正目睹了战斗的全过程后,整个租界区都安静了,只剩下卖报的小男孩在喊“日军没有在三个小时攻下仓库,压日军胜的输了...”
这场看似没有意义的战役,表面上是为了让西方媒体去宣传报道,然后争取到布鲁塞尔会议的谈判权,而对于在四行仓库里的战士们而言,他们想要的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河对岸的同胞们。
他们看着这帮战士们战斗呢,如果军队都认怂了,逃跑了,那四万万人民就没有一点希望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也就沦陷了。家园可以被摧毁,土地可以被割让,但人们的精神也被占领的话,这场战争就彻底失败了。
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能唤醒一个民族,比战斗的结果更重要。人的躯体只能活几十年,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永存于世。也许,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不会想到这么多,但他们的行动却说明了一切。
在战友倒下的一刻,在国旗飘扬的一刻,在炮声响起的一刻,他们觉悟了,他们成长了,他们的热血沸腾了。
我们铭记历史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在特殊的日子里去祭奠吗?是为了记住曾经有哪些人侵略我们而去报仇吗?
都不是,在我看来,《八佰》要告诉我们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战争离我们遥远吗?牺牲离我们遥远吗?影片里的英雄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都曾是畏手畏脚的老鼠,可最终,他们都成为了驰骋沙场的骏马。
和平来之不易,可危机却从未彻底消除。黄晓明客串的特派员说,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而政治则是不分战争与和平的。当前,我们在国际政坛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昔日的竞争对手再次虎视眈眈,国内又接连经受疫情、洪涝灾害的考验,身为凡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自强不息,坚定信念,在拼搏中学会成长,在压力中学会顽强,我们是普通人,我们也都会成为英雄。我想,这就是《八佰》上映的意义,这就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传达的思想,这就是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要学习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