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在做一些重要决定的时候,总是在等,等下刚好是周一,等刚好是1号,等刚好是某件重要事情结束之后。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总是以还需要等几天为由,让自己还是保留原有的行为,只是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人生革命。
不同于以往,昨天我在做下要写文和早起决定的时候,已经忽略了时间所在。这一次的当机立断竟然是刚刚好,行动开始的今天,刚好就是3月1号。顺从这难得的巧合,我能够以最好的方式说声“三月你好”。
多少事情都被搁浅在等
想要去认真看一本书的时候,告诉自己,等忙完这一阵子再看,等看完另一类书籍等时候再看,等换一个更好的环境再看,最终就是架上书生尘。
想要去学一门课程的时候,告诉自己,现在还有些时机不成熟,等我考完这场试,等我做完这个项目,甚至等我精神状态好些。
想要去看一个人的时候,告诉自己,现在真的没有空,等我时间更充裕的时候,等交通更方便的时候,等有了非去一趟不可等必要性的时候。
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等……,甚至到了最后,都已经不知道,到底是因为需要等到什么时候,就那么生生错过,之后又会深深惋惜。随着这样的情况多了之后,就连惋惜都淡了,接受了这样一个碌碌无为不太想在这个人间有些许折腾的自己。
多少难事皆可化为易事
那天在给老师辅导课程的时候,发现自己遇到非常专业的课程,依然可以通过提问老师,让自己快速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去诠释,去举例,最终找到可供讲师建议的讲授方法。
当时,我想起了曾经一位老师在进行工作分析时讲的话,任何一件高精尖等工作,都可以拆解成简单的步骤,否则就没有多少人会做,或者都需要专家去做。
而从开发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角度来说,任何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都可以开发成言简易懂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能拆分,刚入行的新人就学不会,这件事情就非常难传承。
于是,就带着老师们开始简化,直接再也不能简化为止;带着老师们开始举例,直到通俗易懂为止。
专业的人,应该具备一项技能,就是能够将自己领域内非常专业的内容,翻译成大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毕竟,很多事情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有了不同的画像。
多少大事皆由小事开始
昨天看了一条视频,王健林先生在贵州一场会议上,随意的说道:不就5个亿的事嘛,内部随便节省下开支,出台一项举措,不就出来了嘛!从此再次刷新王健林先生的小目标。放大时间尺度,从王健林先生的成功之路看,是从小成功逐渐建设商业版图,从他的5个亿来看,也是团队内部各个部门的积少成多。
看着公司大领导在台上威风凛凛,羡慕至极,那是用多少年的青葱岁月兑换;看着专业人士在会议上侃侃而谈,羡慕至极,那是多少次的伏案夜读的成就;看着创业成功的老板出手阔绰,羡慕至极,那是多少回的委曲求全之后的馈赠。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保证,时光就能兑换成功,夜读一定会有成就,委屈就能换来成功。但可以这样说,一番作为需要每一步的坚持,每一件大事都需要从小事开始。
为此,我再慢慢的减少等待的时间,减少等待的次数,减少需要等待的事情。
为此,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会选择从更简单的事情开始,从最喜欢的书开始看,从最简单的家务开始做,从最简单的走路开始运动。
为此,做些目的性并不是很强的小事,先开始做,对于结果并不强求,成事在天,不成事也不怨天。
其实,就这样刚刚好的1号日期,就是对自己这个重要决策的反馈,让2023年这个3月,变得和其他的3月不一样,也许这是最好的3月,也许这是好日子的开始,都无关紧要,可以将以后都每天,都当成刚刚好的一天,将发生的事情,都当成刚刚好的事情。
就像自己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孰不知,这句话在不知不觉之时,早已入了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能够真正意义上相信,能够改变的是最好的安排,无法改变的也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刚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