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评价李白和杜甫两人在诗歌中的成就时,总是一边倒“扬李抑杜”,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读过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比较缺的东西就是脑袋,哦,不对,应该是独立思考……
话说李白临终前,写了一首诗,千百年来堪称绝唱。这首名为《临终歌》的绝笔,究竟猛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据说,李白在写完这首诗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全诗只有6句,但它将李白一生的傲气都写出来了,淋漓尽致。
诚然,李白的诗歌成就,是无人可超越的,他一个人几乎照亮了整个盛唐(幸好是几乎,不然杜甫和王维的面子往哪搁?)
李白为什么在今天还如此高不可攀呢?余光中捧,说什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半个盛唐”;郭沫若捧,专门写了一本《李白与杜甫》,典型的“扬李抑杜”,没有标准的作品;再加上人们都是嫌贫爱富的,李白有钱。人们总觉得他很潇洒,就很羡慕他。反观杜甫,总觉得他惨兮兮的,像个乞丐(他还真当过),不愿意与他在心灵上接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杜甫是李白的粉丝,人们总就觉得杜甫在李白面前就“矮了一头”。
反观杜甫:
在杜甫的十多首诗作中,都可以看出对李白的赞誉之词。比如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很多人认为杜甫认为自己不如李白,其实他本人未必就这么想。何以为证?
我们不妨来看看杜甫晚年写过的一首五律,名为《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首诗写于769年,也就是杜甫逝世的前一年,其实也可以当成他的临终诗来读。
人们都说,写诗不能学李白,要学杜甫。李白是天才,天才是学不来的。杜甫靠努力,所以可以学。
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在杜甫25岁时,他就写出了那篇五律神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下五千年,有几个能有这样的气概?很多人努力一辈子,写不到这水平。
另外,杜甫的高度还在于他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上所达到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在旧诗的王国里本来并没有路,杜甫走到哪儿,哪儿就有了路。
不夸张地说,杜甫是用来景仰的,不是用来学习的。杜甫所到达的高度,一万年之后也永远不会有第二人。
李白是生前声明远扬,神州大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他是一位全民偶像亦不为过,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汪伦,都对他充满了崇拜。
而杜甫在生前的名气不大,主流诗坛对于他的作品都不重视。但在死后的几百年,杜甫开始火箭般的蹿升,最终到达和李白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李白。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在去世前一年写的这首诗,其实是他内心的独白。他对自己的能力肯定是了解的,为什么他会说没有知音呢?也许是没人欣赏他的作品,也许是没人能理解他安邦济世的情怀。
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杜甫觉得自己没有知音的原因,是他进入壮年和老年后,在诗歌的王国已然没有对手的寂寞与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