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晚在社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分享,算是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
下午在脑袋过了一下,大概定下从4个部分讲。我没有写逐字稿,长久沉淀下来的资料还能用,另外一部分,是近两天在心中酝酿了一些,打算临时讲讲。
晚上分享了大概一个小时,还算顺利。
经过一年多的写作学习,我发现自己在做事时,隐隐已有些框架。
就拿今晚的分享来说,虽然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写下要讲的内容,但因为对素材的熟悉,以及清楚自己要讲什么,我其实在心中已经打好了大致的框架。
到晚上分享时,到某个具体的部分,就把对应素材找出来,挑重点说一说。
因为对整个分享内容有事前的布局和取舍,我基本上能做到有的放矢。
现如今我做许多事,都会像今晚分享之前那般做,或简单或隆重地排列一下素材,分类好自己手中有的,思考一下没有的,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好一件事。
我自己给这种习惯取了个名字叫【规划思维】。
其实它的本质有点类似于微习惯。
当我需要做一件事,若确定了要做,会围绕目标,将之拆分成许多个细小的步骤或行为。就像微习惯那样,拆分出来的无数个行为动作,难度是很低的,至少在我自己而言,它们处在我能做好的范围内。
相比做一件没有把握的大事情,拆分之后,做许多难度小但是一样能达到效果的事情,更能调动起我做事的热情。
好比说想入门一个新的领域,怎样可以以更好的姿势进入呢?
对我来说就是做好准备,认真去规划,其中包括学习资料、学习渠道、学习方法、反馈途径等等;
把这些东西一步步安排好,做好心中有数,就开始拆解任务、目标,用一系列没有压力负担的动作来帮助深化对领域内知识的学习。
足够清晰的规划与安排,能大大提高做事效率,不会有太多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大大节省时间、精力。
02
那么,对一个新的领域,入门之后我通常要考虑另一个问题:怎样学得更好?怎样在该领域让自己快速进步起来?
这就要谈到另一个我自定义的【优化思维】了。
如果说【规划思维】可以让我入门一个新领域,那【优化思维】则是我能否将一件事做得“更好”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其实是很少能够一蹴而就的,这种可能不太多,最起码在成长中不多见。
那么我们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学成一项技能、本领,关键就是能否在一个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中,不断将之进化迭代,最终让事情往你想要的轨迹发展,从而得到结果。
说【优化思维】,它其实也像是复盘思维。
比如我当初想学习怎样给别人点评文章的时候,当我点评第一篇文章时,可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这个事情其实是没关系的。
我一直都记得写作老师分享过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在追求专业的路上变得专业。
一年前我觉得自己点评文章不到位,于是去看别人的点评,找自己跟他人点评的差异。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不断地去骚扰社群里一些写作高手,请教人家应该怎样点评文章,很多次都把自己点评过的文章评语发给高手,请人家可以点评我的“点评”。
就是在那样一次次练习和请教之下,我把别人点评时的思路和框架结合到自己的点评思路中,不断练习后反复地验证点评的角度是否更好,再整改再请教,然后再运用在自己下一次的点评之中。
看,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在自己实施既定计划的同时,多花点心思去验证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妥当,是不是能够把这件事做好。
每次去优化自己的点评技能时,我都会告诉自己:贪多嚼不烂。
只要一次能吸收一个点就好了,等把一个知识点真正熟练地内化到自己的点评中,再去吸收第二个点,如此往复循环,而我的点评技能也在不断得到进化,不致于一直停留在最初的样子。
03
对于怎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经验分享。
我唯一能保证的是,每次想做点什么事情,我尽量做自己能够做好的小事,然后勤用脑去思考验证。
结果也总不算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