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异乎自然—孤独是一种病态—孤独是危险的”
“孤独是自我放纵—孤独是逃避主义—孤独是反社会—独处逃避社会责任”
以上是两种关于孤独的论证,对于孤独,太熟悉了,熟悉到闭上眼睛都能够体会那种一个人的欢乐、一个人的冷清,只属于一个人的寂静。
从书中看到卡夫卡曾给自己的未婚妻写了这样一封信:
你说想坐在一旁陪我写作。听着,那样的话我根本就写不出来。因为写作意味着要极大程度地暴露自我,要将自我暴露到极限,要屈从……因此一个人在写作之时,再多的孤独也嫌不够……因此甚至连黑夜也不够黑。
在收到这封信后,俩人不久后就解除了婚约,这里透着一丝丝搞笑。在写作的时候,卡夫卡需要一种静静的孤独,独属于一个人的空间来放大自我,剖析自我,才能够有好的创作吧。其实在这里卡夫卡需要的是独处,而不是孤独。在我看来,独处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进行自我的整合,而孤独,更多的是与他人交集甚少,孤立而不依附别人。
依赖有人相伴左右的同行,是大众的倾向。上学路上想有个人陪着,怕在路途中一个人的无聊;吃饭都想有个人陪着一起,怕在食堂中一个人的尴尬;外出游玩的时候也想有个人陪着,怕在寻找路口过程中一个人的窘迫……其实,想要有一个人陪着,更多的是害怕没有人可以一起分享,分享今天早上明媚的阳光,分享今天中午吃到的美食,分享今天遇到的奇葩事儿,分享那细碎的却又那么独特的一份美好。我们都希望可以有一个人见证你的成长,见证你的蜕变,除了父母、家人、伴侣、朋友之外,自己才是那个最忠实的见证者。亚里士多德曾写下,“说人类的至上幸福即孤独是很奇怪的,因为人是政治生物,其本质就是要与他人同居”,所以,我们也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共处。
静享一个人的好时光,也是不错的选择。习惯了在集体中的生活,习惯了有小伙伴陪伴的感觉,我们越来越不习惯一个人呆着,殊不知,一个人也可以有好时光。可以更好地沉思,可以更加深入地去考虑事情,尤其是反思,他人的言语可以给我们提供方向,不过这个过程是一个人完成的。与同伴一起,是我们都会做出的选择,少部分人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总是被称为“怪胎”,可能是真的喜欢一个人出行的洒脱吧!从我已有的经历来看,从大一初入校到现在已经大三,一个人的出行与多个人的欢愉都交叉着,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独处,有逃避,有享受,有无奈,有接受,更多的时候,是喜欢着独处带来的静默,很静很静,带着一颗心都沉静下来,再次扎入热闹的人群,又是另一种心态了。所以,一个人的独处,也是一种美好。
“离群索居就是一个人自得其乐:一个人奢侈地沉浸于自己的选择之中,知晓自身存在的完满,而非担忧他人的缺席。因为独处是一项成就。” --爱丽丝•科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