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无意中看到刘文典这个名字,感觉熟悉,像是从哪里看到过。看到他和蒋中正的奇人轶事,就想起他是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又翻看了他的百度词条,看了几篇写他的文章。
说起刘文典,就避不开陈寅恪,陈是刘这个傲人、狂人为数不多敬重的人之一。也避不开梅贻琦,这个抗战前后担任校长的大家。
而说起这几个人,都避不开一个学校——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
清华大学不是一开始就叫清华大学
最初,他叫清华学堂。众所周知,清华的设立得力于“庚子赔款”,那时的美国打着退款办学的旗号,想达到从知识和精神上控制中国的目的。游美肄业馆就是培养留学美国的清朝学生的地方,在辛亥革命前期改成了清华学堂。
后来,他叫清华学校。更名后的清华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分中等、高等两科,要上8年,高等科毕业后才能留美。这一阶段清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再后来,他叫国立清华大学。抗战前改了名,这个时期也是大师云集时期,这一时期,清华得到再一次的长足发展。
然后,他叫国立长沙历史大学。“七七事变”后,要打仗了,北京首当其冲,于是南迁,走到湖南长沙这个地方,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址是租的,仅过了一年就再次西迁了。
再然后,他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来到昆明,入乡随俗吧,就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一时期,清华师生结茅立舍,教授们苦中作乐,看过电影《无问西东》,清华师生在国难当头表现出的书生意气,也是中华大家风范、脊背不弯的民族气节。我想,这一时期铸就了清华的内在吧——经历了风雨飘摇,怕什么摇摇欲倒。
最后,他叫国立清华大学。这是抗战胜利后、建国前的清华。
现在,他就叫清华大学。解放建国前后至今,清华得到深刻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特色。
一路走来,清华有了他的百年校史,经历了初创的萌芽发展,经历了战争动乱的洗礼,经历了调整革新,这样的清华是那些年轻的学校,没有经历厚重的学校所不能比拟的,传承就愈显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