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书摘记4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书摘记4

作者: 云飞扬_6315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23:27 被阅读341次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阴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书摘记4

第五章  怎样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个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1、润物细无声

(1)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自己和对方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听者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关键是要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

第一,要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

第二,要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

第三,要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

第四,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

(2)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成为角色置换效应。

(3)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把看似废话的“调味品”起到的增加人们心理交融作用的现象,称为调味品效应。

和家长沟通时的三件法宝: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句寒暄

(4)“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5)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2、沟通,从倾听开始

(6)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做出各种表示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地发出“嗯、嗯”或者“哦”之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并不会打断另一方说话,反而会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说话者受到这样的暗示或激励,也会以更好的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人们把后者这种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心理学家名字命名)

(7)“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当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可是效应”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说话,不要急于否定,在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心态后,再说“可是”,做到因势利导。

(8)“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书摘记4

3、褒贬得当,循序渐进

(9)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师生谈话的黄金分割效应,就是褒贬适度。黄金分割效应对教师的启示如下:

第一,如果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谈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

第二,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

(10)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即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阿伦森效应。

(11)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

所谓三明治效应,就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或肯定)内容中进行。运用三明治效应可以使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

第一层:认同、赏识,肯定学生的优点或积极的一面。

中间一层:批评或指出问题。

第三层:信任、鼓励,提出希望,给予支持和帮助。

(12)“哪怕做一道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他很难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讲人情了。然后,当你继续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对方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中把这种得寸进尺的现象称为“进门槛效应”。

进门槛效应对帮助后进生进步是最有效的方法。


学习感言:

作为教师,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我们开展班级工作,使我们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而班主任学习的楷模——陈宇老师在这方面尤其做得好。

怎样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呢?他把自己平常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总结出了挺适用的14种教育方法,使我茅塞顿开。

其实仔细想想,在教育班级学生或是自己的孩子方面有的方法我也用过啊!

                    一

在处理两个调皮同学打架事件时,看着受欺负的同学眼泪涟涟,我对欺负者的同学说:“人家好好玩儿,你上去给人家几捶,你说人家能白白挨你拳头吗?换作是我,我也会还击的!”说得受欺负的同学挺直了腰板……

这就是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啊!

                        二

在教育后进生C时,我曾用了“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C上课特别爱做小动作,听讲不专心。我和他这样交流过:首先,夸他的优点“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每次我提问题,你立马把手举得高高的,积极发言;还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C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芒。

然后言归正传——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就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如果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那么老师讲授的内容你怎么能掌握住呢?天天都这样的话,你就会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影响的是你的学习成绩啊!另外,扰乱别的同学听讲,使人家也不能认真学习,更不应该啊!”

最后在通过观察C的表情、言语,确定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忙进行鼓励,向他提出殷切期望。“在下一阶段只要你扬长避短,努力把自己的缺点改掉,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加油,孩子!”结果自然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范例吗?

怎样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我从陈老师一个个和学生沟通的方法中明白:要多揣摩各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做一个像陈老师那样在工作中特别有心、用心的人,一定会找到最佳的沟通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读书摘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ws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