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微言大义
所谓“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古代退居山林、品行高雅的隐士。上世纪80年代,有位叫比尔·波特的汉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现代中国还有隐士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不远千里,专程来华,最终在终南山找到了那些散居的隐修者。 那么,比尔·波特为什么会对中国隐士文化产生兴趣呢?他在寻访中国隐士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收获呢?
我们先从比尔·波特这个人讲起。他从小就喜欢独处,并从中发现了很多乐趣。他喜欢躺在草地上凝视着树枝、云朵、天空,以及飞翔其间的小鸟。他喜欢看落叶从树梢飘落。在他看来,生命就是一场斑斓的舞蹈,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比尔小时候过着非常优渥的生活。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挣下过万贯家财。但后来父母开始打离婚官司,家里的财富也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进入了离婚律师的口袋。以至于有段时间,父子二人只能靠亲戚来接济度日。这样的遭遇,让比尔开始对金钱不再感冒。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享受孤独的心境,让比尔成年后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1970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读博期间,他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于是开始苦读中文。毕业后开始了来中国“寻找现代隐者”的旅程。比尔第一次遇到城市隐士,他意识到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要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反而需要在世俗中修行,排除嘈杂的干扰,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这才是隐居的最高境界。
写到这里,比尔·波特的这场“寻找现代隐者”的旅程就结束了。他用众多位现代隐者的故事告诉我们,隐居就是隐去内心的欲望,抛弃世间的烦扰,而所有的修行都将归于一处,那就是回归人生的本真状态,以超然世外的心态与这个世界周旋共处。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好与坏全在我们的念头间辗转。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若能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内在的品德和良知,那么即使无法置身于幽深的山谷,我们也能成为一朵绽放的幽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