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下雨,无法出去锻炼,赖床一会儿,还是起床,凭着记忆在垫子上做了半个小时的身体功课。在现场做功课和自己在家做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何况我已经一年没有做这些身体的功课了。很明显身体处于静、松、洁的反面。
上午看导师升级后的《人学与教育》手册,跟以前一样,怎么看都是云里雾里。找出去年现场学习的笔记,一边看一边回忆当时的那个场域,当时的那个自己,有些东西慢慢被唤醒,略略有一些感觉。可是老师的话语体系自成一体,很多词语都不懂,在网上根本查不到相关资料。比如“信息具身”,比如“心识还原”,比如“空间感一体化”,比如“人学框架下的文学”比如“擦亮慧根”比如“脑时空相对论”……18年、19年、23年,已经跟着学习了三个暑假,还是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对这些奇奇怪怪的词语的理解。如果不是那些参考书目的变化,以及老师升级后的内容体系越来越完备,会让人觉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不是老师杜撰的,学习的这些内容太过于前沿,反而会被当作歪理学说。想想自己的心真大,自己还处于一知半解中,就想着把这些东西转化成自己的实践体系,形成文字进行传播,也不怕念歪了老师的“正经”。今年暑假实在应该再跟到上海去学习。可是另一项安排也没有办法改变,只有等着同伴们的记录去理解今年的内容。
找出来近二十本与学习科学相关联的书籍,有些精读过,有的泛读过,还有几本只翻看了目录,我即将要写的东西跟这些书籍都有关联,一边写一边看吧。看来我的阅读计划还要做减法,才能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工作室让组织共读。昨天成员们分别说了自己的想法。结合我的思考,准备从以下着手。
共读书籍计划选择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是现代主义视角下所有课程与教学的底层逻辑。如果可以的话,后期还计划读一读《后现代课程观》,与本书形成呼应。因为工作室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创享型教师。如果一位老师学会了用课程的眼光看自己的学科,有课程研发的意识,能够根据书中提供的系统方法和框架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就从根子上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共读方式采用分工合作,两人一组,合作承担一章研读任务,以自读梳理+团队分享+共享收获+共研困惑的形式进行,预备的成果为每一章的朗读录音+内容导图+个人收获分享实录+困惑研讨实录。先各自读完整本书,再根据任务两人分工完成单章共读任务,准备好分享资料。或假期中分散为四次在线分享,或者开学前连续四天进行在线研讨,完成分享。分享时公开腾讯会议室,吸引更多的参与到研讨中,扩大共读的影响力,争取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共读小组。
共读通知发出去,马上得到大家的呼应。很开心能够有这样上进的团队一路同行做教育。
这个暑假,我并没有参与到新网师的读书打卡活动中。虽然我每天都有读书,且读书的时间不少。我希望用更灵活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读书,比如围绕一个主题阅读,进行输出式写作。围绕当下我最需要的问题解决(管理经验欠缺),进行问题解决式阅读。围绕工作室的要求,组织团队进行任务驱动式阅读。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参加两次民间组织的线下读书会,拓展眼界,提升阅读的综合素养。如果硬要给这个暑假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阅读”。期待通过N中阅读方式,能够从阅读中实实在在地提升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