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满四合院》是部很复古的电视剧,演员全是戏骨,不走流量,卡司配置是现下少有;故事也不冲年轻人去,四合院、寡妇门前是非和中国式好人;三观返祖,回到神话时代,男女主角不计恩怨,只有善心,普渡世人,一双活菩萨在世。
看完会觉可惜,这剧本来是有机会拍出中国版的1988。
卡司演技足够,时代风貌的还原足够,故事变换一下角度想必有能人编剧可以改够,唯独三观,中国式好人,这种高大全的人物中国人玩不够——坏人没来由的坏,好似骨子里生病,皮肉上有坏人的肌理,一切天生。好人好到令人发指,天地不怨,仇恨不计,亲者痛,仇者快——只能可惜。
2
这或许和时代背景有关,那时人讲奉献,可世易时移,未必是现代人能接受的好人范本。拍不出1988还有其他原因。
1988是美化过的五家关系,是韩国首都市民生活变迁的写照,韩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多分布在首尔,窥一斑而知全豹,五家贫富不均,即是首尔大部分市民生活还原,回忆起来有共情。
中国只有在大锅饭时代生活水平在一个层次,90年代市场经济的改革,贫富差距拉大,像《情满四合院》里一样,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开饭馆的老板和帮厨的经济水平没法在一个层次。中国的1988到回忆哪个阶层的记忆呢?
再者中国地大物博,首都北京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边远山区未通水电的居民没法在一个水平线上来看待,回忆从哪个城市切开呢?
还有一些政策的原因,《情满四合院》里被蒸发的十年,只能用数字代替,倒是动不动开会、整人的四合院文化,是切中了中国特色脉搏的。
3
1988本质上是青春片,它对青春期的暗恋、明恋都是有直接表达的,还顺带对父辈的爱情、生活困扰做了勾勒,是家庭式的整体呈现。
中国式青春片大伙儿在电影院都领教过:堕胎、车祸、难道老,可以说除了两国在青春片的认知上三观不和,中国编剧和观众也跟青春期错了位一样。
中国青春片还有另外一个毛病,父辈基本是脸谱化的存在,不是恶魔,就是纵容恶魔胡闹的附庸,不像是完本的人,具有七情六欲,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父母和孩子是对立存在的。
4
真要拍中国式的1988,可能题材更容易切近的,只有高考了。在日本,90年代生人被叫做宽松世代,和中国基本差不多,都是经历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代人,是大家共有且必须经历的人生重要阶段,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学习的方法还是情感的起伏,都是能聚集起一大波人的讨论和共鸣的。
同时在跨过高考大门的孩子背后,也有各式各样操碎心的父母,为了孩子隐匿离婚信息的夫妻,辞职照顾孩子的母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一而足。
这一类题材青春片不少见,能激起现象级的确实还没有,可能高考的重点还是在考试,青春期都是被打压的,能发挥的太少了。
再或者是伴随着互联网兴起成长的一代,千禧年之后的一代人,在经纪水平普遍提高层次后,互联网进入各家各户。加上计划生育的不良束缚,让独生子女鲜有玩伴,替代品就是网友,就是虚拟的情感。这一批次的父母反应也各不相同,或许也是能变成1988的题材。
5
这一切都是鬼扯,反正我也不会写,瞎逼逼过个嘴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