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有一个很有意思说法:
好的关系应该有点像函数,彼此的距离是可以上下波动的。
距离近了自然远离,距离远了又想靠近。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其实很微妙。
走得太近,缘分易尽,离得太远,关系会淡。
最好的相处之道,是与不同的人相处,保持不同的距离,让自己愉快,也让别人轻松。
但大多数人,都没能活出这份智慧。
在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人际交往的最初,大部分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主动或者被动与他人建立关系。
换句话说,陌生人间初次沟通,对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至关重要。
有人因为会说话改变命运,也有不少人没有把握好沟通的尺度,把自己越推越远。
楼下的刘姨晚年丧子,大家默契地闭口不提,只是每逢活动都会把她拉上。
在一次小区活动中,一位刚搬来的住户很热情,主动和刘姨唠起了家常:
“你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你现在也退休在家帮忙带孩子吧,有空可以多走动认识一下。”
刘姨不想多说,淡淡地回复:
“儿子前几年去世,儿媳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上学比较方便。”
谁知,对方听完震惊,又连连追问:
“你们心真大,就这样把孙子放过去,万一她要是带着孩子改嫁,孙子都要不回来。”
接着又喋喋不休劝刘姨,这种事情她见得多了,把孩子要回来自己养,晚年才有保障。
刘姨当下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从那以后,周围的邻居和她来往,都带了点疏离。
可以理解,一个人想要尽快和与他人拉近距离的心情。
但在感情还未到位,说话做事却提前越位,只会适得其反。
不管是第一次见的陌生人,还是一年见两次的不熟悉的人,保持适度的热情很有必要。
不要试图窥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要为了讨人欢心,去干涉别人的人生。
一个人本性素养如何,最是直接体现在对陌生人身上。
在私交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掌握好说话做事的分寸。
这不仅是对人的礼貌,也是对自我的约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