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学家翦伯赞颂扬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所作诗。按诗中意思,明显表明昭君出塞比武帝抗匈奴的历史价值还要高。那么,对不起,我反对这个观点——强烈反对!
没错,我喜欢汉武帝刘彻,喜欢他的雄才大略,佩服他为维护民族尊严所表现的不屈意志。无论书中还是影视剧,每看到汉武帝部署对匈奴战略方针时的那霸气侧漏的样子,我就不禁为之感到深深的自豪与振奋——牛逼!真是太牛逼了!
然而,我反对翦伯赞的观点绝不是出于个人崇拜,而是出于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在这里,我先替刘彻反问一句:要不是老子把匈奴打怕,你们这些子孙能有那么好的政治环境吗?
所以,国家政策要跟时代走,正所谓非常时期要用非常之方法。自从汉高祖白登之围以后,汉朝就一直采取消极防御的外交政策,送财物送女人就罢了,还特么经常忍气吞声地看着边塞地区人民饱受胡人之患,真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其实,文帝景帝做梦都很想打匈奴,可怎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唉,没办法,只能忍了。
说到这里,请试问一下,假设王昭君在“文景时期”嫁给匈奴王,那汉朝边境会安宁吗?
不会!
为什么?知道那时候汉人在匈奴人眼里是什么吗?羔羊,任人宰割的羔羊!
弱国无外交,真理啊!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鼎盛起来了,打仗的条件基本都具备,就差勇气和智慧。无疑,汉武帝在这风尖浪口上肩负着历史使命:反击匈奴,维护国家尊严。后来,历史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长年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但他对抗击匈奴改变匈奴对汉朝的态度以及后来的汉匈关系发展历史走向,都有着深远意义。
一句话:匈奴狗儿,知道我大汉王朝的厉害之处了吧,今后别再装逼了!
托汉武帝的福,后来的王昭君不是作为一个和平牺牲品嫁给匈奴王,而是匈奴王呼韩邪亲自去汉朝朝贡时偶尔看中求来的。这已表明,匈奴愿意向汉朝称臣的事实。
诚然,有时候,战争并不是完全不好,它的杀伤力虽大于和平交往,然收效却比和平高,譬如,增强民族凝聚力,唤醒民族意识等。
汉武帝不愧是千古一帝。何谓千古一帝,就是能继往开来,创造新时代的帝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