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九十六岁高龄。
一次偶然的病后初愈,让她对生命的起源,对肉体和灵魂是否共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思考,因此,才有了《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的问世。
这位世纪老人,用她一生的经历,思考人生的价值。
她说,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灵与肉有各自的本性,而一个有生命的人,有肉体也有灵魂。
为了说明有灵魂的存在,书里列举了很多先贤的话来证明,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毕露。你以为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没人看见,就想放肆,小心呀!君子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特别谨慎。”
我觉得这句话不是在危言耸听,是让人们不管在有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自律,因为会有一双你看不见的眼睛在时刻注视着你,其实这双眼睛就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一种精神的约束;一种对灵魂的约束;也可以说是对良知的一种约束。
肉体可以消失,而灵魂永存。而杨绛先生所说的灵魂,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永存。
像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他们的肉体虽然消失,他们的灵魂永远不会消失,后人会世世代代纪念他们,所以,他们拥有了不灭的灵魂。
如为社会做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也有一颗不灭的灵魂,人们也会铭记他们。
而普通的劳动者,那些辛辛苦苦打拼在一线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有不会消失的灵魂吗??
说白了,这个世界上毕竟普通人多一些,只要发挥出了自身价值,为历史的前行出了一把力,都值得拥有不灭的灵魂。
灵魂是生的延续,而生终究要面对走到边上。“边”,顾名思义,如同书里写的,就是人们平时很忌讳的两个字,“尽头”(我也尽量不用那两个让人讨厌的字)。可是,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和人人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杨绛先生在世纪高龄,没有沉浸在不久于世的恐惧里,还是淡定地过着每一天,依然坚持写作和思考。
人来到这世上,要承载的东西太多,比如幸福、苦痛、团聚、别离。
或许,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能力像杨绛先生那样思考。只有真正走过整个人生的人,才有能力有权力去认真的思考和反思。
其实,人生的边缘何止是尽头呢,生活里种种的举步维艰何尝不是在一个个边缘挣扎呢?
曾经,爱人突然的一次身体不适,让我陷入到绝望的边缘。医生的诊断是剖腹探查,手术室外无助的大哭,那种有可能天人相隔的恐惧,何尝不是在人生的边上行走呢。
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危机,也是虎视眈眈时时刻刻想吞噬我们。
商场的瞬息万变,能让人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职场的不利,或将你推入失业的深渊。如此种种不也是在人生的边缘行走吗。
人生的边缘何其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没有边缘了吗?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像臭氧层的破坏、南极的融化、动植物的灭绝,这些不也是在边缘徘徊吗。
边缘无处不在,就看自己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我走到人生边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事情挺不过去的。”
是啊,不论多大的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
曾经有为了全家举债跳楼的,有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轻生的,还有被工作中巨大的压力压垮的。
或许,这些人没有经住最后那根稻草的重压,可是,有时候,真的是挺一挺就会过来的。
就像杨绛先生,经历了那么多,晚年还要承受失去两位至亲的痛,她的选择是不被打倒,坚强地挺过来。
真到了人生的边上的时候,就像她自己回答的那样,“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是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里的‘我’还在一处呢。”
与世无争的杨绛,淡定,从容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最爱的一句话,是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话:“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杨绛的处世之道,和她灵魂深处的傲骨。
而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创造不出多么辉煌的成绩,只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过、努力过,奉献过,我想,同样也会拥有一个闪光的灵魂。
网友评论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就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