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第二节大课间,老师们集体排练红歌《走向复兴》,这是去年排练好的节目,至今还记得去行知学校排练的场景,总指挥是宋伟,我觉得宋伟特专业,很有气势,她对音乐很执着,绝对是棒棒哒,作为做事情精益求精是她的标配。
老师们把歌词都忘得差不多了,也没有时间去背歌词,所以前两场的时候,宋伟说可以看着手机上的歌词,到最后一遍的时候就不要看歌词了。确实看着歌词大家都能唱下来,可是不看歌词的效果大打折扣。
于是宋伟让我们先练习第一段,练会之后练习第二段,这两段很像,一不注意就唱错了。两段都练习之后开始合唱,却又发现高潮部分也弄错了。看着宋伟无语的表情,我突然特别理解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在课下背诵歌词了。
出了门程颖说记不住歌词,以后再也不吵学生了,我们都笑了。其实这跟学生的学习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总觉得他们该学会了,可是还是不会,确实很纳闷。就如我们今天练习歌曲,以前也练过,宋伟还让我们在课下背诵歌词,可是今天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原因是什么呢?
还有我发现用心学习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技巧,比如说,宋伟告诉我们第一段的意境似乎没有第二段的广阔,我发现也是。其实第一段和第二段是需要对比记忆的,第一段中有一句“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第二段变成“我们是英雄的中华儿女”,一定要特别区分开。第一段高潮部分是“挺起胸膛,何惧风浪”,我特意在内心里按时自己,甚至在脑海中想起中华儿女挺起胸膛的画面,所以记忆其实也可以更形象,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方法,能学会就行。
这就如同学习,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能学会就行。对于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字,我总喜欢用心在脑子里写上一遍,一笔一划的,这样就能够记得很牢固,有时候也会编个顺口溜,比如干燥必上火,急躁必跺足,前者是火字旁,后者是足字旁。
别人的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适合你,所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最重要,同时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很好的发散思维,岂不是一举两得。
今天改学生的周记,有学生就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时,同学不愿意给自己讲题,我觉得问问题最好还是问老师,因为老师会总结,会举一反三,老师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讲会这道题,而是希望给学生讲会这一类型的题目,从这点来说,请教老师收获更大。
当老师也要当学生,设身处地的想想,或许就会找到更好更多的解决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