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作者: N1166刘洪英吉林龙潭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17:21 被阅读8次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1、“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

    感悟:世界是普遍联系而有运动不歇的,这是一条基本的哲学原理。变革与改革是教育的本质存在,那些试图阻碍和拒斥改革的人,既是逆潮流之举,又是违背规律之为。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2、陶行知提出“怎样动?向着哪里动?”的“教育之动向”问题,他指出“教育的动向”就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师之对立”的“战场前线”。“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而生活教育者是“为生活而办教育”。

    感悟: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为生活”,还是为了“为教育”?这两者有质的差异。

    3、“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感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过“好生活”,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孩子过的是不是“好生活”,教育效果的好坏就是看是否“生活里起了变化”,好教育的教育手段就是“与生活摩擦”。

    4、陶行知指出,“学校社会化”,即“学校即社会”的做法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此时“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
    5、“陶行知指出” ,“社会即学校”是“把墙拆去”,“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感悟:“社会即学校”和“学校即社会”,这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也是杜威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别之一。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无“围墙”,不仅仅是有形的围墙,还有无形的围墙。实事求是而言,当下中国教育,还停留在“学校即社会”,还没有做到“社会即学校”。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6、“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感悟:社会确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7、“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 是学生。”
    8、陶行知认为“为学校而办学校”的教育在方法上“注重在教训”,这样必然“给教学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因此“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9、“小先生能叫中华民族返老还童。小学生实行‘即知即传人’是粉碎了知识私有,以树起‘天下为公’万古不拔的基础。”

    感悟:“小先生”制是把“助人”与“自主”充分结合起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ez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