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4

作者: 夏夏要快乐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03:31 被阅读16次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第五期 传播学教程

    P61-P77

    感想: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主要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构成。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那么,抽象思维很差可能是知道的概念太少了。S之前也有说过概念是为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做铺垫的,要多积累概念,这样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

    除了以上的各个要素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和社会学习而形成。因此,心理定势也是可以通过后期的体验和学习来改变的。

    2.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在我的脑海里一牵涉到个人和外界的关系,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被动,忽略了自己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个第一反应得改过来,我也可以影响环境的。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人内传播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能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主流媒体应该多加引导公众向着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方向上思考,这样可以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3.唯心论认为,人的自我是绝对精神论的体现,自我完全是一种超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东西。之前还真以为自我是一个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自己也曾经在大学一个人想了很多想法,然而经常一个人思考不去印证和学习,会把自己的世界越缩越小,只剩下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好在现在慢慢触及广阔的世界。

    4.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体对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验。在我个人的生活里,客我的影响比主我的大,因为总是受外界的影响,主要是父母朋友们的期待和建议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比较大。所以,长期以来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自主这一块还比较缺乏。当然,从理论知道,主我可以促使客我改变,形成新的自我。

    5.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说的是人可以与自己互动,人将外界和他人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知对象,人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概念,与自己沟通和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改变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自我互动并不是字面意思的自己与自己的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自我互动中人脑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的印象(好丈夫,好父亲,好下属),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体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在接受他人期待的时候会沿着自己的立场和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解释,理解,选择,修改等等。这说明他人的期待已经变成了自己加工后的期待,所以不管自己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际上都跟他人的期待有一些偏差。

    6.内省式思考,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得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从来不知到内省还分两种,那自己平时进行的是两种反思都有,不过短期的更多。这个理论也有说,只有一个人在遇到障碍、困难等新的问题状况,而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试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那么我之前积累的行为方式可能过少或者过去的行为模式太单一,没有发展出成熟的行为方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能派上用场,还是需要多学习和练习。

    7.基模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可以加快人们对新的事物的反应速度。随着人的成长,基模可以发展和改造。多接触新鲜事物有助于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基模,发展的基模越多,处理事情的灵活性也就会越高。

    之前不知道的是基模还包含着价值和感情倾向,这可能是我们为什么跟特定的人事互动会用特定的基模来处理的缘故。

    当然,由于信息的性质不同,信息与我们的关系不同,我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同,对自己的基模自信程度不同,所以处理信息的过程,有些是单独依赖基模,有些需要深度的思考。

    我想,当我们对自己原有的基模不自信时,遇到生活的难题一时之间找不到应对的方式便会束手无策,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8. 佩蒂“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有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这个路径是“核心路径”,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的方式处理,这个路径是“边缘路径”。一般“核心路径”的详尽信息处理使基模的变化更深刻。基模没有深刻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事情发生之后,个体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如:别人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或者问题解决了没有复盘和回顾,自然留不下更深刻的印象。

    9.人际传播的动机,作者引导我们首先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中去寻找。一些人的利己行为也是按着这个需求来的,这样一来少了道德的绑架,也就更好理解利己的行为。

    10. 人际传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信息,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看这种理论书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学到有很多的概念,这样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思考起来也比较清晰,有理可依。可以把那些不可名状的感觉描述出来,既有利于梳理自己的想法,也便于他人理解。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也离不开概念的积累。

    11. 库利“镜中我”的概念,表明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像,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因为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我的自我意识一直都是偏低的,经常会是朋友对我评价还不错,自己评价一直不高。应该是一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那个时间段,经历过被同学孤立,指责,冷言冷语的时段,加上爸爸的严格,总是会骂自己做事做不好,有时候还会挨打,在外人面前从来都不会夸奖我,只会让我一味地谦虚,造成自己长期以来自我认知比较低。去年学心理学的时候也学过相关的内容,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我概念”。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评价比他人实际对自己的评价影响更深。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确实如此。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寻求认同感,经常会不顾自己的需求而首先满足他人的期望和需求,久而久之,遇到事情大脑会自动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是怎样的,总是害怕被差评。做不到他人满意,自己就会满心愧疚,很怕给别人添麻烦。

    然而,即使知道了理论直到现在才开始慢慢自己主宰自己的行动,对身边亲人朋友的期望说不,现在还没有走稳,庆幸已经迈出步子了。也是看这章内容的时候才发现,我总是忽略了自己的主观作用,忽略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需求,自己也是有局限性的,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满足不了他人的期望,或者他人的期望超过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满足对方,自己很痛苦,那我可以不满足,这个是正常的情况,并没有亏欠一说,这是其一。

    其二是,在我与自己所有的朋友,家人的社会互动中,我总是被动的那一方,总是看着自己的不足,虚心的接受他们的建议或者倾向于满足他们的期望(有时候是明确的期望,有时候是自己跟据言语想象的期望),但是从不评判他们的好坏优劣,期望合不合理。也几乎没有正正经经向他们提过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对他们要求很低,他们在我的内心普遍都是模糊的好,“他们都对我很好” 这个一直以来是我对身边亲人朋友的认知,因为如果不满足他们的期望就是辜负,我就不是一好人,或许就会被嫌弃。这样的认知让我的行动和感受是一直不协调的,所以,很多的方面感觉都比较的混乱。一方面是自我的边界没有设立好,被外界影响比较多很;另一方面,自己不够自立,习惯依赖。而当自己明确自己的要求,说不的时候,自己内心觉得很难,但是他们是接受的,所以明确的表达自己很重要,有时候觉得委屈了自己,但是对方其实并不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

    昨晚在看这一章的时候花了很长的时间,写了很多很多的内容,把脑海里随时蹦出的想法全写出来,直到最后,我感觉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写了,就感觉自己把自己给写出来了,好像和内心所有的情绪都和解了。这个感觉我在参与心理学的打卡的时候也有体会过,是一种无忧无惧 无悲无喜,内心平和的清朗状态。昨晚非常欣喜自己的这一发现,不仅仅因为自己发现了能够表达自己这样一种状态的理论并引用这些理论把自己从思维的困境里写出来,烦恼少了。还因为自己结合心理学的学习和行动和现在S的理论以及今年断断续续的行动体会,更加的相信持续行动这条路是唯一正确的,也是确信的可以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路。

    原因有:1.心理学的打卡输入输出,写了很多的东西,直到后面书看完了。内心晴朗了好一阵子,因为也理清了好些思绪,那之后自己内心没有了随时自我谴责的声音,但是由于输入输出断了,因而两三个月以后,大脑又开始混沌,思维也没那么清晰了,可能因为没有持续行动,而日常生活不断给我的脑海和生活中加持新的东西,没有持续的输入输出,这些东西没法梳理,因而,回到了混乱的状态。

    2. 理论没有持续用在生活实践中,只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有点作用,一来是没有长时间的实践,就不够深刻,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长时记忆,容易忘记;二来,现实的冲击给人的感受更直接和迫切,理论相较之下更显得无用了,因而遇到事情还是会依赖之前惯有的基模来处理。

    所以,还是要持续行动,从一个点开始切入,慢慢扩大。尽管一开始S就已经说了这些话,但是直到现在我感觉自己才有点懂这些话。可能一开始是被动的听,而现在是跟据自己的经验推出来的结论。

    也是现在才懂得这种理论概念很多的教课书的好处,知道了很多概念,真的可以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概念可以让自己表达清楚自己以前无法表达清楚的感觉或者不可名状的东西,难怪书中说没有概念,没有抽象思维。

    也明白为什么大部分名校出来的学霸可以生活得更好,人格更完善,因为懂得更多,知道更多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知道去哪里找答案。

    很多很简单的道理,自己推出来的时候都会惊讶的想:“真的是这样,为什么一开始不信,不用呢”。

    我会把这些更新的认知刻意加载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起来,不然过不了多久我肯定还会忘记,回头看这些文字会觉得陌生或者奇怪我怎么推出来的结论,等生活有了实际的改变,那么它们就会是我的一部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ga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