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筹划已久,今天,互加阿福童网络集市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虽然我班孩子没能摆摊开店当老板,但他们也是集市中的一员——赶集者。
对于赶集的热闹,孩子们非常向往。我班七个孩子全部都是留守孩,在家跟着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天天除了去学校读书,就是待在家里,因为离镇上比较远也没大人陪伴,他们去街上赶集的机会是很少的。
所以,当孩子们得知我们要通过网络来开展集市活动时,他们是兴奋的,是好奇的。但当我问他们准备拿些什么东西来卖时,他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我再问:“没有不要的玩具什么的吗?”“没有,我没玩具!”有个孩子低声地回答。
听到这里,我沉默了:这些孩子,他们家里条件都不太好,大多都是单亲家庭,有的还有着生病的家人,他们哪能像城里娃那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呢?
还记得那次为了迎接国检,中心小学派来了几个老师帮忙整理材料,需要铅笔,我便向班上一个孩子借了一支,后来忘记了还给他,结果他怯怯地找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没笔写作业了!”我赶忙在桌子上抽屉里翻寻那支铅笔,可怎么都没找到。我内疚地问道:“你只有那一支笔吗?”他说是。“那就先向同学借一支,明天我买新的还给你。”说罢便和那个孩子一同来到教室,替他向其他同学借笔,以示歉意。
没想到结果却是没借到,因为他们都只有一支能正常使用的笔。看着他们空空的文具盒,我不解地问:“你们不用多准备几支笔吗?万一这一支突然没用了呢?”
“没有万一,有一支就够了!”有个孩子自信地说道,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难过。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才知道,笔都是爷爷奶奶买回来的,他们只有写完一支之后才能向爷爷奶奶要一支新的。除了不舍得多买,主要也离镇上远,上街买次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
于是,第二天上课,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
好吧,反正班上人也少——两个小组都分不到,开不成“店”,当不成“老板”,那就当个参与其中的赶集者吧,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屏幕中的同学们一同感受这网络的神奇,也是一样的。
这不,不到一点,孩子们就打开了电脑,早早守候着期待已久的集市的热闹。要不是孩子们的提醒,我还真忘记了今天这节《生命教育》课的时间已经提早。
看到其他学校的同学们开出的各种类型的“小店”,孩子们不住地称赞,说他们可真有想法,可真是能干呀;看到屏幕中的“小老板”们卖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孩子们也跟着一起高兴,一起雀跃。
看得入迷,沉醉其中
一块屏幕,天涯咫尺。一场“盛市”,同乐同喜!
做个“赶集者”,也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