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清明节,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演化而来的。 传说中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还未真正成势前,被迫流亡逃难。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不多的几个赤诚臣子。其中有一个不惜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来救治因饥饿而陷入昏迷的重耳。这个对重耳如此忠心耿耿的人,叫做介子推。
若干年后,晋文公重耳,重新回国执政,大势封赏那些曾经跟随他落难受苦的臣子,唯独不见介子推前来接受封赏。
原来是介子推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不愿意再来接受封赏的官爵。晋文公只好亲自来到介子推的家中,邀请介子推。可惜,介子推此时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心想你介子推不是自认是大孝子吗?为了照顾母亲,宁可避官不做。如今我下令焚山,那么你为了母亲不被山火所伤,肯定得背着母亲走出绵山来吧!
结果,让人没有料想到的是,大火连续在绵山焚烧了六天七夜,始终没见介子推从绵山里出来。待绵山大火熄灭,众人上山探寻察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株柳树已经被山火给烧死了。
晋文公重耳悔恨难当,跪倒在介子推的遗骸前哭晕了过去。事后,晋文公将介子推母子厚葬在绵山,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介子推的忌日,改封为寒食节。号令晋国王公大臣,亿万百姓,在寒食节这一天不许生取明火,只能以干粮冷饭裹腹。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起源于东周时代,距今大约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后来《历书》又把清明节,纳入到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这个节令日。
在这一天,汉民族人们不单单是进行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还是举行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等,怀念寒食节和上巳节习俗的节日。
唐代诗人杜牧为清明节,曾作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北宋画家张择端,也为清明节创作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