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有一座修建于高阜上的老城。这里是中山原的余脉,地势较高,四周略低,如同“刀劈”,故称“斩城”。2018年7月3日,富平老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也被称为“连城”。元末明初,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此地,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新城区逐渐建成,政府机关搬走后,老城成为莲湖村,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过去,富平老城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时期著名的“逐陆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为研究渭北地区明清时期的县治建制、人文经济和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019年10月15日,在富平开展工作的时候,我冒着小雨来到老县城。登上斩城,漫步街巷,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到处都是静悄悄的,两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和古民居一座挨着一座地展现在眼前。
这座老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东临温泉河,南临新县城,基本保持原貌,有大量老建筑,包括藏书楼、文庙、武庙、望湖楼基址、县政府旧址、人民银行旧址、民国参议会旧址、冯子明故居等。
1、城墙
在老县城的四周,保留有部分夯土城墙,充分利用了斩城地形,临崖而建,气势恢宏。目前,南边的城墙已经毁坏殆尽,东、北、西三面残存数段,墙体高约1—10米,夯土层厚7—12米。
据说,东侧和北侧的城墙上还可以看到马面,四面城墙的中部原本都有一座高大的城门,但是已经全部拆除,只剩下砖砌的坡道。如今,墙体或草木丛生,或被建筑物遮挡,已经很难看清楚原貌了!
2、藏书楼
从东侧城墙缺口处的坡道,登上老县城以后,向右侧拐一个弯,道路尽头竖立着两块“省保”单位碑。后面的院落之中,便是富平藏书楼,大门紧锁,无法进入。
2014年6月9日,这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保”单位。透过门缝,向里望去,藏书楼矗立在正中间,为二层砖结构庑殿顶,券形的窗户和大门整齐排列,上方的屋檐下有一块康有为隶书的“万卷书楼”匾额。
3、文庙
在藏书楼的西侧,顺着东西向正街,朝前行走一段距离,便来到富平文庙博物馆的门口。这里依然大门紧锁,内部进行施工维护,游人无法进入参观。不过,隔着低矮的围栏望去,里面的情况一目了然。
2014年6月9日,这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保”单位。这座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先后进行过11次修葺,只有大成殿为古建筑。此殿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八椽。目前,这里收藏着大量富平周围唐墓出土的石碑、雕刻和墓志铭等珍贵文物。
4、县政府旧址
在老县城的正中间,为富平县政府旧址,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的县衙所在地。这里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修建,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办公楼和办公室。大门面阔三间,正中间是门道,两侧为传达室,上方的红色五角形和“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极具时代特征。
5、人民银行旧址
在老县城正街的最西端,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平房,大门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几个红字。这里便是曾经的富平县人民银行旧址,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本为一处普通民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上房和东西厢房。1965年,银行迁往新城的车站大街。
6、望湖楼基址
游览完老县城之后,沿着南苑东巷离开,经过东南隅的下方,抬头可以看到一座仿古建筑。它是重建于1995年的望湖楼,坐落在曾经望湖楼的基址上,原楼修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毁于民国五年(1916)驱逐陕西督军的“逐陆之役”。民国十二年(1923),胡景翼将军筹款,重修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成为富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2013年8月28日,富平老城所在的莲湖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曾经喧闹的县城,到现在安静的村落,这座历史悠久的斩城保留着不同时期的记忆。没有商业开发,没有大型建设,这里完整保留着老县城的风貌,未来一定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