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两天不少人都到电影院中观看了由宁浩导演、徐峥主演的新片《我不是药神》。影片探讨的主题直击社会热点,也直击观众的内心痛处,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光辉在该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收获了认可与好评的同时,《我不是药神》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不乏医药、法律背景的人士从不同侧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的专业剖析。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我们观影后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出的又是什么呢?可能是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
在欧洲,有个妇女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但他一共才借到1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辛苦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兹铤而走险,他夜里撬开药店的门,为他的妻子偷了药。在欧洲,有个妇女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但他一共才借到1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辛苦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兹铤而走险,他夜里撬开药店的门,为他的妻子偷了药。
那么 ,阅读完这个故事,你认为海因兹的偷药行为是否道德呢?原因又是什么?
科尔伯格借助这个道德两难故事对不同年龄阶段者进行测试,通过被试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如图所示。
在科尔伯格的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中他发现: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人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发展水平会进入更高阶段。然而,最终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人并不多,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而进入到后习俗阶段后,由于第六个阶段实际上是要求人在经过“无知之幕”(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会是这个决策中的哪一方)的考验之后再做出决定,人们不能依据自己的预设立场进行判断(例如站在海因兹立场、药剂师立场、警察立场、其他病患者立场等可能得到不同结论),因而也没有人能够始终停留在第六阶段。
在影片《我不是药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程勇在面对是否应该“走私”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这一问题上,道德选择也神奇地经历了这“三个水平”的发展:从为了给父亲治病筹钱、获取利益选择铤而走险的“功利取向阶段”;到担心自己受到法律制裁停止卖药的“好公民取向阶段”;再到赔钱、冒险进药救患者性命的“普遍道德原则阶段”,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主人公的“英雄形象”也一步步建立并稳固。而父亲病重、被警察搜查、吕受益自杀、黄毛之死的情节也都成为了串联故事发展以及主人公针对“走私仿制药”这一事件的道德水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正是因为《我不是药神》开始带领观众涉足到了“后习俗水平”的领域,模棱两可的“道德两难”情境也自然地引发了人们对现实问题更多探讨,特别是对于“社会契约阶段”中法律、社会制度建设的思考以及“普遍道德原则阶段”中对生命、对尊严、对人性的感悟。
不少文章从患者、制药企业、政府部门、医务人员的角度剖析了不同站位者各自的委屈与不容易。虽值得理解,但不能成为“不改变”的借口。无论如何,心存善念、怀有大爱、时刻不忘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道德水平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实则也是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者都不可或缺的品质——故事原型陆勇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主创团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甚至每一名发出声音倡导善念的观众也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
正是因为《我不是药神》开始带领观众涉足到了“后习俗水平”的领域,模棱两可的“道德两难”情境也自然地引发了人们对现实问题更多探讨,特别是对于“社会契约阶段”中法律、社会制度建设的思考以及“普遍道德原则阶段”中对生命、对尊严、对人性的感悟。
不少文章从患者、制药企业、政府部门、医务人员的角度剖析了不同站位者各自的委屈与不容易。虽值得理解,但不能成为“不改变”的借口。无论如何,心存善念、怀有大爱、时刻不忘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道德水平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实则也是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者都不可或缺的品质——故事原型陆勇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主创团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甚至每一名发出声音倡导善念的观众也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