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给人力量,没有规矩的孩子是按个人好恶来判断,不想做的事情就逃避。有规矩的孩子呢?则按是否需要来判断,该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好。我们制定规则,最后演化为纪律,然后上升到执行层面。一个有执行力的孩子,必将走得更远。
杨杰《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我常常会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感到他的心力不足。不想做的事情会找借口,以期可以不做,或者少做。作为妈妈,常常就会用“武力”镇压,但造成的局面就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
比如写语、数练习,常常是人在,心思不在。为了干预他能按我的预期专注听、学、写,就会严厉地提要求,做得不够满意,就会直接斥责。于是一次复习或者做练习就会变成一场拉锯战。事实证明,效果极差。
究其原因,在应付这些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他承受了很多来自于家长的负面情绪,和让他紧张、无所适从的压力,甚至是语言暴力。原本可以用来全力应付学习的心力,不得不拿出很大一部分来应付家长的脸色,以求在“学习风暴”中自保。
孩子原本弱小,他无法决定家长会如何做,如何说,除了承受,或用自己的本能方式应对外,很难会作出更多积极主动的事。
作为妈妈,情绪化会让孩子看不清规矩和界限,更别提上升到理性认知,孩子自发的反应,要么是愉快接受,要么是不情愿地抗拒。
心智迷蒙的孩子,衍生不出理性的纪律,也就无从去谈执行力。孩子分析不出来他为什么会不愿意执行,很多次,孩子跟我说:他知道要好好听课,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但就是做不到。
人都会天然的向上,如果本性没有被过于扭曲,都会愿意去做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家长建立规矩的第一步,是要避免自己的情绪化,可以在学习上立要求,但也要在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降低预期,多谈多表扬他已经做到的部分,而淡化他不足的地方。
规矩的力量,换言之就是长期执行下的习惯养成。他不想做的事情会逃避,是因为他和父母互动的过程和经验让他体会不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他无法在父母的挑剔和指责中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当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要多想想,在这个你所定的规矩中,你给到孩子的真实体验是什么?他体验的好与坏所形成的个体经验,才能决定他到底有多少能量来把规矩变成自我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