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真相

作者: 元学_陈一元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12:17 被阅读27次
有容乃大

侄儿问:寂静的龙场,应是一个“文化沙漠”,肯定没有书;若有,也只有像《周易》、《中庸》、《尚书》等能带在身边的极少几本。伯父,您认为在信息极度匮乏的龙场,王阳明是如何创立心学的呢?

伯父答:拿起什么书就读,那是“乱读书”。真正好读书,那是在读完书后,要有一段思考时间。寂静的龙场,就给了阳明一段深度思考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被贬龙场对阳明一生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在龙场生活中,王阳明反复问自己:“如果圣人遇到这样恶劣的环境,会怎么办?”他让仆人备了一副石棺,常躺进去静思。他慢慢地领悟到,圣人无论多么伟大,也是骨肉凡胎;圣人只能顺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自己随之也感到轻松起来,想到自己今天还能活着,不正是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证明吗?

于是,他又开始审视朱熹“格物致知”,并与“圣人处此,该如何”这个问题相联系。各种思路在王阳明头脑中相交织,反复碰撞;

常见他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摇头;常见他自言自语。

那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呼叫了起来:“是了!是了!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就完全能满足。‘存天理、灭人欲’错了,朱熹他老人家错了!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无‘物’。简单的说,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其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在常人,不会没有私意障碍,故要用‘格物致知’功夫。到了心中‘良知’没有障碍,能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把心这样推下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阳明心学出世的标志,后人称“龙场悟道”。简单讲就是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关文章

  • 龙场悟道真相

    侄儿问:寂静的龙场,应是一个“文化沙漠”,肯定没有书;若有,也只有像《周易》、《中庸》、《尚书》等能带在身边的极少...

  • 王阳明一生三次悟道

    【龙场悟道】是第一次: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内容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

  • 关于龙场悟道的理解

    龙场悟道,王阳明究竟悟出了什么? 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一直寻求如何做一个圣人,圣人会怎么怎么样,龙场悟道之后,王阳...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一 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

  • 龙场悟道

    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

  • 龙场悟道

    黄叶别树雨辞云, 格物经年未通神。 悟道天理即人欲, 我是前生面壁人。

  • 龙场悟道

    心即理 向自己的内心求理,吾性自足

  • 龙场悟道

    为什么一定是龙场呢?难道在别的地方就不能悟道吗?不得而知,但是王守仁确实是在龙场悟出了心学的精要,在一个充满瘴气,...

  • 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清静而艰苦的龙场生活恰恰给王阳明提供了一个深入反省的机会。一天半...

  • 龙场悟道

    鄙人小学而大学,十年寒窗勤苦读 二十又三找工作,工厂车间下基层 扎根两年锤意志,走投无路奔成都 从事市场于金蝶,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场悟道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oz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