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真相

作者: 元学_陈一元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12:17 被阅读27次
    有容乃大

    侄儿问:寂静的龙场,应是一个“文化沙漠”,肯定没有书;若有,也只有像《周易》、《中庸》、《尚书》等能带在身边的极少几本。伯父,您认为在信息极度匮乏的龙场,王阳明是如何创立心学的呢?

    伯父答:拿起什么书就读,那是“乱读书”。真正好读书,那是在读完书后,要有一段思考时间。寂静的龙场,就给了阳明一段深度思考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被贬龙场对阳明一生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在龙场生活中,王阳明反复问自己:“如果圣人遇到这样恶劣的环境,会怎么办?”他让仆人备了一副石棺,常躺进去静思。他慢慢地领悟到,圣人无论多么伟大,也是骨肉凡胎;圣人只能顺应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自己随之也感到轻松起来,想到自己今天还能活着,不正是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证明吗?

    于是,他又开始审视朱熹“格物致知”,并与“圣人处此,该如何”这个问题相联系。各种思路在王阳明头脑中相交织,反复碰撞;

    常见他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摇头;常见他自言自语。

    那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呼叫了起来:“是了!是了!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就完全能满足。‘存天理、灭人欲’错了,朱熹他老人家错了!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无‘物’。简单的说,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其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在常人,不会没有私意障碍,故要用‘格物致知’功夫。到了心中‘良知’没有障碍,能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把心这样推下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阳明心学出世的标志,后人称“龙场悟道”。简单讲就是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场悟道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oz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