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了一篇关于王小波生平的文章,唏嘘不已,特作诗以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8127636/a12f77ca2a125621.jpg)
七律·嗟王小波
文/兑
读罢遒文意未平,君何半辈雨风行。
生前草若无人识,死后灯如一夜明。
直恨苍天公不在,更嗟秀骨命尤轻。
悠悠唯愿红尘转,再创琼篇憾九城。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中国当代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辞去教职后做自由撰稿人。他推崇科学与理性,写作带有黑色幽默风格,主要作品有《地久天长》《黄金时代》《未来世界》等,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1997年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看到对王小波的生平介绍,大家或许都以为他在当时那个年代十分得出名,备受许多人的喜爱,也获得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但其实不然,王小波生前根本没有遇到和享受过如此的待遇。甚至在那个年代,他这个人低调达到无人问津的地步。直到1997年4月那个被春风刚刚吻过的季节,就如一朵怒放的花而殒落人间,他此时才被世人皆知,作品得以扬名天下。
像王小二波这样逝后成名的例子其实很多,不管是文学史还是艺术史中,许多伟大的创作者真正成名,皆是在他们步入黄泉之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8127636/edad5d005da2693e.jpg)
文学家有生前平平无奇,却写出伟大巨作《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怀才不遇却写出《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还有我们至今都十分喜爱的作品《红楼梦》的清代作家曹雪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艺术家有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创作出《向日葵》《星空》等名画的梵高。创作出被当时美术界讽刺过的作品《日出·印象》的莫奈。
他们都是生前没什么知名度,作品更得不到大多数人和行内人士的认可,只有当他们去世后才成为名人,作品也成为了名著名作。
我不知道这种现象,为什么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仰或是每个时代欣赏的水平不同?还是这些人从未对名利有所追求?
我想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都缘于对文学和艺术醉心的创作和热爱。就像王小波为创作《黄金时代》,甘于奉献了二十九年的青春年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8127636/08652dfa0865cd57.jpg)
虽然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迟到的认可,但我相信,凡是真正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终究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历史长河的沉淀下,闪现出来它原本的精彩和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