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人出国,是为了逃离国内公式化的应试教育,大家可以说出去开阔眼界,享受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感受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我们老祖宗不是早就说了吗?怎么就西方的月亮比较圆呢?之前还能说一个海归很有成就感,但是现在都好像没什么人提这个词了,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吧。而国内大家都说升学压力大,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越来越觉得高考其实是一次最公平的突破。
教育资源实际分成公立和私立两种,国外的公立教育面对的是各个阶层的人,有道是有教无类。而私立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了。温水煮青蛙,国外已经用这种方式完成了阶层划分,很现实。公立教育的小孩读书很轻松,下了课回家随便玩,而精英阶层的小孩就早早的去读了各种私教。公立教育是为了普惠知识,(我喜欢普惠这个词),所以学习进度会比较平缓,保证大家都能接受到基础知识,就好像之前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初中就学了几何,而美国是高中才学。(可能是谣言,大概就是这个学习的程度不一致的意思)而我们国内公立教育是精英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朝名扬天下闻。而私立教育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强化竞争力,保证你在学校的阵列前列。
姑且不谈这种模式的好与坏,单说现在的招聘鄙视链,不是985,不是211,你有什么资格谈好工作?是,不可否认确实有白手起家的独角兽,但是在我们行业有个不好听的话:让死人说话。中国的风气是谁好就大家颂扬,谁不好的只是叹息一声,不要再人家伤口上撒盐了。所以大部分人应该是沉寂下去,挣扎温饱了。
存在即合理,我不生HR的气,因为没办法。先说招聘的问题,好公司不确认面试,所以简历来源很多,但是面试资源有限啊,如何在指定时间挑选合适的人提供给面试官进行面谈呢?这里有一个概率问题,在一水的简历中你如何在一分钟判断这个人行不行,有没有注水,那几个硬件条件就能帮你确定面试人的范围了,是否985,是否名校,是否大牌公司出来,是否行业经验。至于你能力很强,HR不知道啊。高端岗位可以有行业知名度,可以有猎头,那大部分的基础岗你想HR对你倾尽全力,不好意思,人家也是有KPI的,不能怪人家不叫你去面试。再说了,人家学校的校友会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你同学可能还在犹豫要不要辞职的时候,人家已经有同学创办公司上市了。我不否认大公司可能有尸位素餐的人,但是人家已经占了那个坑,并且人家出来的竞争优势还是比你强,因为他们接受过标准化的训练,而你只是野路子。所以寒门士子,你只能走其他途径来突围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只能为自己挣命。
前阵子高晓松说你上清华北大不是来问怎么找工作的,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胸中抱负。呃,我不知道重点院校的学生怎么想,我一个普通大学的只能说自己格局不够,我需要先解决温饱,我从一个小村一条泳道来到大学,我首先能想到的是我要尽快养活自己,然后再养活父母。没有了后顾之忧,我才能展望以后。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你当前所处的阶层和格局。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出来工作后更多的凭借就是高考。而再往前数就是中考,小升初,选小学。每一次都是以后的凭借,这也是为什么学位房虽然很破,但是还是很贵,有时候我幽默的想,他贵的那部分是看到了你小孩子未来能挣得更多,是投资风险成本。现在回想起来,现在我能稍微滋润一点,是因为小学进的市重点,平常接受的训练足够,所以我在中学,大学实际上都有一点吃老本,都是小时候奠定的基础,感谢老师那些年让我做的奥林匹克。因为我记得之前我的同学比我勤奋,比我刻苦,但是我轻轻松松就碾压了他,当然还有碾压我的学霸,我只是感慨,他的方式不对,所以努力了也没有太大的提升。怎么学到对的方式?大量针对性的练习。
并且当前的公立教育,一个班,很多学生都上补习班。老师在教书的时候,稍微说一下,大部分的同学都懂了,少部分的同学没有上补习班,没有提前了解这块的内容,接受起来就慢了一点,但是老师会当成大部分人都懂了,少部分课后补习介绍一下就好了。久而久之,你孩子不够聪明啊,需要上补习班才能赶上大家的进度。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故事。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只能改变自己适应世界。
忽然想起一个故事:妈妈,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小孩。看得人很感触也很悲伤。大概是父母都是博士,奉行虎妈的风格,从小各种精英教育,然后挤进大学,再挤进律所,然后精疲力尽自杀了。母亲很悔恨,平凡的活着,至少能活着。父母很多时候会把自己投影在孩子身上,怕他们继续趟过自己的坑。但是在他没有定性的时候,我只能帮他选择,至少上中学后再让他自主吧。
我们一直记得的那句话: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我们小孩子记得的是后半句,父母记住的是前半句。谁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如果这个快乐要用后面的人生来买单,你是否愿意这样置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