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一周是Google Week, 我们探秘了Google多个办公室背后的设计公司;也倾听了Google高管对创业公司做办公空间的建议,昨天,我们说到Google在山景城的总部的规划及设计,今天,按昨天的承诺,我们将看看刚刚通过政府批准的新总部!
1
拿地波折
Google对于这个新总部的规划一直持续了10年。其中最关键因素的就是拿地。
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税收大户(比如像Google这样全球级别的公司)要落户一个小城市,那可是莫大的荣幸;ZF肯定是各种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甚至主动花大价钱建好周边的配套措施,恭恭敬敬地迎接大金主。没错吧?
但在美国硅谷,事情很不一样:美国法律赋予了这些小政府对大公司不小的监管权。硅谷各地方政府经市议会审批做出的决定,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一般无权干预,这尤其体现在地方税征收和城市用地管理上。在Google拿地这件事情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介绍一下背景:
山景城是一个非常小的城镇,总人口就只有6万多一点,而Google的职员就有2万多,占据1/3,而且还在不断上升中。这些员工的工资很高,生活成本也逐年攀高,这些技术人才的到来推高了当地的消费水平,房价持续攀升已经成了当地居民最担忧的事情。
在市政委员会中,有一位叫做michaelkasperzak的政府官员说:“我觉得经济的多样性对于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才不想作为一个“公司城市”,多样性对我们非常重要,这是再多的公园,再多的自行车车道都换不来的。山景城的“公司霸主”已经换过好几个了,你根本就不能预测未来将怎么样,如果没有多样性,城市发展规划就会一团糟,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非常非常谨慎。”
有道理,但其实更关键的是:
加州的税收制度还没有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对苹果公司有征收产品地方税(所以苹果建总部拿地就顺畅很多),但是Google公司都是线上做业务,收入来源是数字广告等,那政府的税收就比较尴尬了——Google公司自个儿是肥了,但政府是一点好处都捞不到。不过,毕竟Google是大公司,还是有给当地政府交“供奉”,名叫”社区福利”,有了它,倒是可以弥补这个税收差距,公司帮政府重新振兴城市,建设城市的安防系统,建设公园等公共系统,甚至付掉政府公务员的工资。
但因为这个社区福利是自愿交的,一方面政府没啥安全感,另一方面福利用途也要看公司脸色,当地居民没什么话语权。
因此,土地使用权几乎成了这些硅谷小政府与Google等大公司谈判的唯一筹码。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Google在2015年处申请用地时,悲催地只拿到了4.8 万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只占申请用地的1/4。Google房地产副董事长David Radcliffe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沮丧,说:这个消息对于Google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怎么办?
总不能就建一个迷你总部吧?
说来也巧,那时LinkedIn也在寻求总部扩张,他们看中了Google有的一块地。2015年,在 Linkedin的一个咖啡吧里,双方的负责人坐下来,聊着聊着,交换的想法就出来了,具体交换的内容与条件,差不多又进行了一年,直到2016年7月,Google靠着和Linkedin 置换土地才获得了足够的地皮,说实在的,这也是商业企业才有的现象。
当然,看的出来,在这个交换中,Linkedin是在政府“商业多样化“的旗帜下赚了一把。
不过,Google表现地非常大方豪气的——Google置业的副总经理MarkGolan说:“我们很幸运,LinkedIn跟我们持有的土地几乎是完全可换的,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大家都赢得了胜利。”
毕竟,这些互联网巨头看中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价值,而是总部能连接在一起的聚集效应,新老总部在一起,意味着员工之间的连接就会越多,整个公司的沟通及管理的成本是最低的,与员工聚集创造的价值相比,土地的成本不值一提。
好吧,就这样,经过了多次调整,直到今年 3 月,山景城市政府才全票通过了Google 的总部大楼计划。
2
激进
新总部的建筑用地为75,590平方米,大楼建筑面积约55,200平方米(不包括建设配套及开放给公众的商业配套)、高34米。预计将在 30个月之后,也就是2019年竣工,能容纳2400-2700 名员工。
从远处看,新总部像好像一顶大帐篷,由多个波浪形状的屋顶组成,四周是垂直的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照亮内部结构。
这是一个典型的Google式建筑。
以前,Google都是买人家现成的楼,做优化改造,这是不一样,这次是Google首次为自己设计总部大楼,从无到有。
Google的建筑目标是最激进的。
它试图打造一个空间:不是只包含各种福利设施的园区,而是一个适应未来的办公空间,拥有无穷元素可以重新组合,以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需求。办公的墙体可以基于公司的需要,像家具那样任意调整搬动。建筑也好像是有智慧的,可以根据人的体验调节气候、污染,甚至声音。
这是一个非常Google式的做法:把杰出天才聚在一起,然后等待奇迹发生。
而且,这两家设计公司,也是我个人非常敬佩与欣赏的两家设计公司:BIG与Thomas Heatherwick。它们以前从来没有合作过,因此存在很大风险,然而,在从来没有合作的前提下,他们还试图发明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
结果可能令人叹为观止,也可能一败涂地。
但Google就是如此自信:
“我们总是站在未来想未来趋势会怎样,而不是站在现在想未来,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带给这个世界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3
开放
Google 新总部大楼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
它对社区开放,“目标客户”不仅为Google的员工,还有当地的社区的伙伴,Google新总部致力于成为所有居民的“目的地”。
通常来说,很多科技公司,比如苹果大楼,并不对外开放,就像IOS系统一样,只供内部系统使用:员工每天坐着公司自己的巴士上下班,在办公室内部的餐厅用餐,健身房或是其他设施也只允许本公司员工使用。这样便于管理,也更安全。
而Google不一样,就像Google的安卓系统,开放的VR 平台Daydream;开放的人工智能系统TensorFlow,开放的态度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是一家赚钱的企业。
Google当然赚钱,不过赚钱的前提是不做恶。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服务于大众,甚至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所以,在Google新总部,设计师安排了在大楼中间开辟一条对外开放的通道,东西走向,人们也可以自由光顾。Google为员工所开设的餐厅、商店,这些本是为员工提供的便利设施,在新总部将同等开放给周边的所有公众。
不仅在内部,在建筑的外部,Google设计了一种更适于行走的、有人行尺度的产业社区空间,支持公共活动空间。就像大学校园一样的支持研发的环境,让不同的人在这里都能够有绝佳的体验。
不管你在这个社区的哪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得到人们在这里活动,而且,它让你感觉被欢迎,能坐下来的停留一段时间。
在这里,除了主体建筑之外,整个社区也分为很多小块,给到人们一种乡村的亲近感,同时小块的社区也促进了业态的多样性,每个角落都有活动发生。
设计团队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去真正的了解他们会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以及要怎么设计空间才能让居民们更加有参与感。
所以,在这个社区里设计师做了一个绿环,而且在东南边的公共广场里面,Google时不时地会做一些临时零售商店、小食货车、农夫集市、甚至会有一些表演艺术(市民可以在这里打太极)、临时策展等,带动社区的活力体验。
4
绿色
Google及设计团队在社区营造、节能、节水、健康福祉、美、材料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努力。话说,Google自己有一套设计指导原则,目的就是让社区里的人与自然都能繁盛发展。
比如,2016年的设计方案中用的是透明的顶棚,现在改为加装太阳能电板,可以为大楼提供清洁能源。
交通方面,Google的新总部将是一个步行王国,你在散步、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必担心旁边可能会冲出一辆车。
虽然永久停车场现在还没有达成一致,暂时放在北边的地块,但公司鼓励人们步行、骑自行车,在给政府的提案中,Google承诺:将把SOV(一人一车)的比例控制在45%,共享出行的比例至少要在10%以上。
并且Google承诺将出台公司政策,鼓励拼车,并且给予拼车优先停车的特权,还提倡自行车出行,并且在总部里增加洗澡、换衣的设备设施,实行自行车共享计划,允许员工能够远程工作、提供公司的专车,甚至提供自行车维修点,进一步鼓励员工进行自行车出行。
最后,想与大家分享一个细节——
树
在很多开发项目中,树是一个被忽略的元素,毕竟,开发看重的是土地与建筑空间,树有什么好关注的!
但是,Google在这方面却非常小心,他们统计了在项目地及项目地周边的树,它们的数量及种类:项目范围里的树:271棵,其中210棵树是遗产树;项目周边一共有97棵树,其中有52棵是遗产树。
经过研究ADA法规及平衡的规划,项目建议移植项目范围里的178棵遗产树和49棵非遗产树;移植项目周边的18棵遗产树和2棵非遗产树;同时,将新种植392株加州本地的树种,主要由橡木,柳树,棉花,太平洋马德罗和巴克树组成。
当我读到Google提交给政府报告的这一部分内容时,深深被打动了。
很多人都知道,产业社区项目一直都是地产开发里最不好做的,它需要平衡的利益方非常多,需要全方位深度的思考,而且一个项目的时间周期非常长,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耐心、恒心;
而在这么多复杂的事项里,Google对于一个这么小的细节——树,都处理地这么一丝不苟。我看到的是一个公司对于细节的品质要求,与对自然、对社区的关怀。
而这,也是产业社区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网友评论